摘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在此背景下,影视教育如何响应国家战略、适应行业变革,成为此次座谈会上的核心议题。
昨日,福建省影视教育座谈会在厦门大学举行,省内外高校及影视行业的专家学者围绕推动影视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共论福建影视教育发展未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在此背景下,影视教育如何响应国家战略、适应行业变革,成为此次座谈会上的核心议题。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点赞福建影视教育态势好、前程光明,高校的影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面对AI(人工智能)造就的新创作景观,周星认为影视教育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福建这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剧本的文学之基也绝不可少,影视教育要掌握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未来影视行业亟需三类人才:不会被AI替代的精专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综合学识的综合型人才。胡智锋说:“未来的影视工作者,如果没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等综合学识,要取得突破很难。”他认为,发展影视教育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精准设计第一、二、三课堂,第一课堂夯实理论基础,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第三课堂要把行业导师请进课堂或带着学生走到拍摄一线,加强影视教育与行业实际相融合。“我认为后两个课堂是亟待开发的蓝海。”胡智锋说。
著名导演杨亚洲认为,表演不是课堂内能完全学到的,真正的大课堂是社会。“中国有句老话叫‘心明眼亮’,你心里有了对人物的感知、对生活的敬畏,眼睛才能真正看见生活里的精彩,才能从平凡日常中挖出典型角色。”杨亚洲说,艺术院校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懂戏”,导演懂编、懂演,编剧得懂什么是戏、怎么写人物、塑造人物,演员也要明白角色的核心不是做动作,而是传递真情实感。
在福建、在厦门,打破校园与行业壁垒的影视教育实践已经在进行。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馆长、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系副主任张艾弓介绍,厦大电影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学院派+片场制”融合培养模式。“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常见的有学院派的路径,另一条路就是从片场里摸爬滚打实践出来。”张艾弓说,“我们每年都会请一线的导演、编剧、摄影师给学生做工作坊,开展实践项目,通过这样的尝试把这两种培养方式融合起来。”
嘉宾观点
■ 影视教育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剧本的文学之基也绝不可少。
■ 未来影视行业亟需三类人才。
■ 心里有了对人物的感知、对生活的敬畏,眼睛才能真正看见生活里的精彩。
■ 探索“学院派+片场制”融合培养模式,这样的影视教育实践已经在进行。
(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