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4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5山东省非遗助力消费推广案例名单,《山东非遗布鞋驱动文旅消费升级实践》和《费县手绣赋能产业富民新路径:“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两个项目入选案例名单。
11月14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5山东省非遗助力消费推广案例名单,《山东非遗布鞋驱动文旅消费升级实践》和《费县手绣赋能产业富民新路径:“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两个项目入选案例名单。
红嫂布鞋
一双布鞋 “走” 出文旅融合新赛道
作为承载沂蒙红嫂拥军支前记忆的非遗好物,红嫂布鞋没有困于传统,而是通过创新升级,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爆款”单品。品牌深挖红色底蕴,将“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印在产品吊牌与包装上,让每双布鞋都成为可触摸的红色文化载体。同时以72道传统工序强化非遗属性,明确标注“非遗传承人手工监制”,让工艺价值成为产品的重要底气。依托红嫂家乡旅游区等地标开发的研学定制款布鞋,更成为红色研学的必购纪念品,研学团队采购率达到100%。
▲手作
为适配现代需求,红嫂布鞋在工艺上做足了文章。保留手工纳制千层底的同时,添加艾草精华鞋垫实现吸湿除臭,用礼服尼面料达成防水防污效果,还内置气垫提升缓震性能,完美适配驾车、散步等多场景。如今的红嫂布鞋已拓展出2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花色,彻底告别了款式单一的问题。
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布局让销量持续攀升。全国50余家品牌加盟店扎根文旅综合体与非遗展馆,景点内的体验工坊开放“手工纳鞋底”项目,年接待体验游客超10万人次;抖音等新媒体矩阵通过展示非遗工艺、讲述红色故事引流,单场直播最高观看人数达12万人次,2023年线上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82%。在带动民生方面,红嫂布鞋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带动300名妇女灵活就业,免费培训2000多名农村妇女掌握手工技艺。在沂水“布鞋城”,近300家企业年产布鞋1.8亿双,红嫂布鞋占比超35%,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费县手绣
一针一线 “绣” 出共富新图景
▲费县手绣-虎头鞋虎头帽作品
费县手绣用针线勾勒出的,不仅是精美的纹样,更是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在产业布局上,费县手绣跳出家庭作坊的局限,建起7处核心就业工坊和十余处灵活就业点,搭建起“集中管理、分散生产、统一销售”的网状生产体系。这一模式让1500余名乡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3万元,真正把“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且该模式在2022年入选了“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今年春节期间,费县手绣非遗工坊赶制的13000余件香荷包、虎头枕等制品,更是创下销售额突破90万元的佳绩。人才传承方面,以省级非遗传承人卞成飞为代表的“鸿雁”带头人功不可没。通过1000余场次公益课堂的“传帮带”,累计培育24000余人次手绣人才,还催生出设计、营销等产业链相关人才队伍。更难得的是,手绣工坊主动招收年轻人传授技艺,让传承群体越来越年轻化。
▲卞成飞带着手绣作品参加韩国釜山举办的非遗传承人体验制作活动,传播推广端午节手绣荷包文化
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费县手绣深挖濒临失传的花式,将产品从传统荷包、虎头鞋拓展到红色文创、国潮服饰等24大类1000多个品种,价格也从几十元跃升至数千元。如今,这些绣品不仅畅销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更出口到新加坡、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费县手绣从“地方绣片”跃升为代表地域形象的“文化金名片”,有效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活力。
费县手绣-中药香囊四件套
费县手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卞成飞为社会实践大学生讲解手绣知识
从费县手绣的针线传情,到红嫂布鞋的步履生风,临沂的非遗项目用创新实践证明:老手艺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能赋能消费、带动增收、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为这两个优秀的非遗项目点赞,也期待未来临沂能涌现更多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彩案例!
来源:文旅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