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庄”俩字,在导航里一搜,蹦出来仨选项:章丘王庄、汪庄遗址、黉塘岭小米基地。
“王庄”俩字,在导航里一搜,蹦出来仨选项:章丘王庄、汪庄遗址、黉塘岭小米基地。
很多人开到济潍高速章丘北出口,一脚油门下去,才发现自己把七百年历史踩在了脚底下。
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柏,树干空得能塞下一张小方桌,可它还活着。
去年冬天,一群搞航拍的大学生围着它转圈,说树冠像炸开的墨花。
村里老人撇嘴:什么艺术,那是老祖宗给留的“路标”——早先逃荒、避匪,远远瞄见这棵柏,就知道“到家了”。
现在路标成了打卡点,柏树下天天排队,美颜滤镜一开,连树皮都发着蓝光。
再往里走,是孙家老屋。
门口新钉了块铜牌子:“济南市非遗石雕传习所”。
牌子亮得晃眼,屋里却还是老味道:石粉、烟、泡了隔夜的大叶茶。
孙家第五代传人孙振旺,每天六点准时掀门帘,先给祖师爷上炷香,再掀开一块红布——底下是半截龙柱,嘉靖年的纹路还能摸得出鳞片。
去年省里拨了380万,让他把龙柱“复原”成1:10模型摆进农耕展馆,他嫌“像玩具”,背地里嘟囔:石头得在风里雨里,进玻璃箱算咋回事。
可嘟囔完,他还是乖乖把模型做完了,因为“不给学生看,这手艺就真只能进坟”。
李家祠堂更热闹。
前年修房顶,一榔头下去砸出个大洞,洞里滚出只木匣,里头一沓清代地契,523亩田产写得明明白白。
村支书李波连夜送到区里,专家一鉴定:全山东都找不到第二套这么完整的“土地证”。
现在地契躺在恒温柜里,柜子上方装了射灯,灯一打,泛黄的纸像镀了金。
李波逢人就说:“咱村以前是‘地主’。
”说完自己先笑,笑完补一句,“现在也是,文化地主。
”
文化不能当饭吃,可王庄人愣是把文化蒸成了“小米饭”。
村北黉塘岭,沙土地含硒,过去种花生,亩产三百斤,还不够喂猪。2019年,镇里请来农科院博士,一测土,说“富硒,能卖上价”。
于是统一品种、统一商标、统一包装,连广告语都帮想好——“每一粒都自带龙柱纹”。
头一年,小米还没熟,订单排到春节。
去年亩产干籽四百二,合作社账面上直接多了600万。
村民分红那天,会计在群里发语音:“钱到账了,别光顾着乐,记得给城里亲戚寄两箱,广告费全省了。
”
有了钱,村子开始“整活”。5G基站杵在柏树旁,远看像给老祖宗配了根不锈钢拐杖;800亩智慧农田装了摄像头,手机App一点,哪块地缺水、哪垄苗倒伏,屏幕里一清二楚。
最魔幻的是孙振旺的石雕工坊,也接入了直播:徒弟干活,手机架在旁边,弹幕飞过“这刀法绝了”“想买个小麒麟”。
老头一开始骂“瞎耽误工夫”,后来看见有人一口气下单六个茶盘,立马闭嘴,还偷偷让徒弟把镜头角度调低,“显脸小”。
游客来得比燕子还勤。
去年研学团突破两万,大巴车把村口水泥地碾得掉皮。
村里顺势把闲置老屋改成民宿,青砖不刷漆,原木不贴皮,厕所却是智能马桶。
晚上拉开窗帘,能看见高速路上的车流,像一条发光的河,把七百年古村和济南市区串在了一起。
有人担心“太吵”,孙振旺倒看得开:“以前听狼嚎,现在听轮胎声,都是动静,习惯就好。
”
今年清明,孙家做“春祭”,仪式照旧:三牲、五谷、龙柱模型摆中间。
老头一边扫码一边嘟囔:“老祖宗要是知道祭品能裂变涨粉,估计也得笑出声。
”
王庄的七百年,就这么被拆成两半:一半锁在柏树、龙柱、地契里,一半蒸在小米、直播间、高速出口的经济账里。
两种时间并行不悖,像村后那条小河,白天映着老柏树,晚上映着路灯,水还是那脉水,只是倒影换了人间。
来源: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