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北省西北部的塞北高原,张家口以“风沙源地”和“草原牧区”的双重身份闻名。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冬季严寒漫长,春季风沙肆虐,土壤贫瘠且盐碱化严重。然而,正是这样的极端环境,孕育出一条独特的“黄金草带”——从坝上干草原到坝下河谷盆地,张家口通过科学选种
在河北省西北部的塞北高原,张家口以“风沙源地”和“草原牧区”的双重身份闻名。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冬季严寒漫长,春季风沙肆虐,土壤贫瘠且盐碱化严重。然而,正是这样的极端环境,孕育出一条独特的“黄金草带”——从坝上干草原到坝下河谷盆地,张家口通过科学选种与生态改良,将荒漠化土地转化为优质饲草基地,为北方畜牧业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张家口的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风大沙多”。坝上地区海拔1400-1600米,年均气温仅1-3℃,无霜期不足100天,土壤以栗钙土和风沙土为主,保水性差且缺磷严重;坝下河谷盆地虽地势较低,但降水分布不均,局部地区盐碱化问题突出。这种“冷、旱、贫、碱”的复合型逆境,对牧草的适应性提出了严苛要求。
关键挑战:
低温胁迫:冬季绝对低温可达-30℃以下,牧草需具备强抗寒性;干旱缺水: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倍,根系需深扎以汲取地下水;土壤贫瘠:全氮含量低于0.1%的土壤占比超60%,牧草需耐瘠薄;风蚀沙化:坝上风蚀模数达3000吨/平方公里,牧草需抗风沙且固土能力强。在坝上干草原区,自然演替形成了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的耐旱草甸植被。这些本土物种经过千年适应,成为当地生态系统的基石:
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优势:深根系(可达2米)、分蘖能力强,耐寒耐旱,鲜草产量达300-700斤/亩; 用途:既可放牧,又可调制干草,是退化草地改良的首选品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优势:根茎发达、耐践踏,蛋白质含量达15%-20%,被誉为“草原母鸡”; 生态价值:其密集的根网可固定土壤,减少风蚀,单株固土量达5-8公斤/年。冷蒿(Artemisia frigida)优势:极耐干旱,在年降水200毫米的地区仍能生长,是沙化土地的“先锋植物”; 经济价值:含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可开发为药用饲料添加剂。案例:在张北县坝头区,通过种植“羊草+披碱草+冷蒿”混播草场,植被盖度从30%提升至65%,亩产鲜草量翻番,同时减少土壤风蚀量40%。
面对本土牧草产量低、营养价值波动大的问题,张家口引入了一批经过驯化的改良品种,并结合“藏粮于畜”战略,推动饲草产业化:
“张青谷”饲用谷子突破:由河北省杂交谷子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专为坝上气候设计,耐旱性比传统玉米提升50%; 效益:亩产干草达2吨,蛋白质含量12%-14%,饲喂奶牛可提高产奶量8%-10%; 生态价值:秸秆可加工为草粉,替代进口苜蓿,每吨成本降低300元。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适应性改良:通过筛选耐寒品种(如“公农1号”),在坝下河谷盆地实现越冬存活率90%以上; 产量表现:干草产量达1.5-2吨/亩,粗蛋白含量18%-22%,是肉羊育肥的优质饲料。串叶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特殊优势:根系分泌有机酸,可改良盐碱土,在pH值8-9的土壤中仍能生长; 营养价值:鲜草含赖氨酸1.2%,是玉米的3倍,被称为“蛋白草”。数据支撑:2024年,塞北管理区种植“张青谷”2000亩,带动周边养殖户增收超200万元,饲草自给率从40%提升至70%。
张家口根据地形差异,构建了“三带四区”牧草种植格局:
坝上干草原带:以耐旱禾草为主,推广“混播+轮牧”模式,每3-5年轮歇一次,维持草地生产力;河谷灌丛带:利用地下水丰富条件,发展紫花苜蓿+黑麦草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山地丘陵带:在坡地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如直立黄芪),既保持水土,又提供优质蛋白饲料。创新实践:在沽源县盐碱地,采用“上草下渔”模式——地表种植碱茅改良土壤,地下养殖耐盐碱鱼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张家口的牧草种植已超越传统农业范畴,成为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通过“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带动”模式,当地正推动三方面升级:
品种升级:培育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三耐”新品种;技术升级:应用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精准农业技术;产业升级:发展草产品深加工(如草颗粒、草块),延伸产业链。结语:从“风沙源”到“饲草仓”,张家口的牧草革命证明:极端环境并非发展的桎梏,而是生态创新的催化剂。当每一株牧草扎根塞北,它们不仅滋养了牛羊,更筑起了一道绿色的长城,守护着北方的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
串叶松香草
来源:本草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