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因为脑梗住院的人数,实在太多了。有人年纪大,有人年纪轻,但不论年龄,发病前身体都给过信号。问题是,大多数人压根没把那些“信号”当回事。觉得不过是累了、没睡好,或者天冷有点头晕,可等到真倒下去,才知道事情早就不简单了。
每年因为脑梗住院的人数,实在太多了。有人年纪大,有人年纪轻,但不论年龄,发病前身体都给过信号。问题是,大多数人压根没把那些“信号”当回事。觉得不过是累了、没睡好,或者天冷有点头晕,可等到真倒下去,才知道事情早就不简单了。
身为神经内科医生,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人。发病前一两天,其实身体就已经在“报警”,只是被忽略了。今天就想好好说说,那些看似不起眼,其实可能是脑梗“前兆”的六种不舒服。尤其是中老年人,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朋友,更要留心。
不是所
有头晕都值得警惕,但有一种,必须重视。那种不是转圈圈的眩晕,而是突然一下站不稳、眼前发黑、像坐电梯一样往下坠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哪怕几秒钟就恢复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这种突发头晕,有可能是小范围的脑供血不足,尤其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也就是负责脑干和平衡系统的那一部分出了问题。如果反复出现,哪怕每次都“没事了”,也要当回事。这是身体在给你机会。
“刚才话怎么说不清楚了?是不是舌头打结?”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上火、着凉或者太累了。可问题是,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特别是伴随口角歪斜、流口水的情况,极可能是脑梗的表现之一。
这些症状是因为大脑中控制语言和面部肌肉的区域,可能在短时间内缺了血供。尤其是左侧大脑半球受累时,说话困难就非常明显。如果这种情况出现过一次,哪怕一分钟就缓解,也不能笑着说“没事了”,那是脑子在求救。
有些人早上起床,发现一只手软了,或者脚踩下去没劲儿,第一反应是睡姿不对、压麻了。可真的是吗?如果这个“无力”不是对称的、只是单侧,而且不是渐进,而是突然出现——那就要警惕了。
脑梗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不一定是完全不能动,有时只是拿不住筷子、走路一瘸一拐。尤其是伴有脸歪、说话含糊,那几乎就能肯定是急性脑血管事件。
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或者像喝醉了一样歪歪斜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血糖低或者犯困了。但这种情况如果来得突然,尤其是之前没有类似经历,而且伴有视物旋转或呕吐,那就要怀疑是小脑或者脑干出了问题。
小脑负责协调和平衡,血供一出问题,走路就会乱七八糟。这种“醉酒样步态”,其实是脑梗的早期表现之一。千万别用“没吃早饭”来搪塞过去。
有些人突然觉得一只眼模糊了,看东西像蒙了层纱,或者眼前一大片黑影,但过几分钟就恢复了。因为恢复得快,很多人都不当回事,觉得可能是眼睛太累了。
这其实很危险。单眼短暂性视力丧失,很可能是“眼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类情况往往是脑梗的“预演”。如果这时候不干预,真正的脑梗发作可能就在几天之内。
有时候,脑梗的表现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惊天动地,反而是“人变得木了”。说话慢了,反应慢了,情绪也淡了,像是突然“没精神”。家人可能以为是抑郁、情绪不好,但是脑部的执行功能区供血出了问题。
尤其是额叶或基底节区小梗塞,表现出来的不是肢体瘫痪,而是“人变得不像自己”。这种“性格突变”或“行为呆滞”,往往被忽视。可一查影像,有时已经是多发脑梗了。
脑梗这种事,其实很少是毫无预兆的。多数都是“前面已经有提示”,只是我们太忙、太累,或者太不在意。一次短暂的头晕、一次手脚的轻微麻木、一次看不清东西……身体其实已经在提醒你。
很多病人来急诊时,家属都说“前几天其实就不太对劲”。但“又不是一直那样”,所以就拖了。结果等到发作,送来医院,才发现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间窗。
脑梗最怕的,就是耽误。从症状出现到治疗的“黄金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一旦错过,哪怕命保住了,生活质量也可能大打折扣。偏瘫、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这些后遗症,有时会伴随余生。
现在的脑梗,真的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年轻人熬夜、抽烟、喝酒、压力大、久坐不动,都是高危因素。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的年轻人,如果还不当回事,那就是在“赌命”。
有时候,脑梗不是“慢慢变坏”,而是一瞬间就出事。昨天还在上班,今天就进了ICU。这个病,谁都赌不起。
身体是诚实的,问题出现前总会有蛛丝马迹。真正需要做的,是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别再当成小毛病。不是所有“不舒服”都能拖一拖、扛一扛。有些“扛过去”的,其实是你命大,不是没事。
脑梗的预防,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警觉。下一次头晕、说不清话、走不稳的时候——别再犹豫了,赶紧去医院查查,查明白了,安心;真有问题,早发现就早干预,赢的是时间,也是未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5):401-405.
2. 李强,张丽.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识别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2):1012-1016.
3. 陈晓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识别与防治策略[J].实用内科杂志,2019,39(10):853-856.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