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四川教育厅提到,他们做了一个大数据平台,用来了解孩子们都往哪里去上学,2025年11月的数据显示,幼儿园人数在2020年就达到最高点,小学是在2023年,初中要等到2029年才到顶峰,高中则更晚,要到2032年,这并不是孩子总数变少了,而是更多孩子搬到了县
最近四川教育厅提到,他们做了一个大数据平台,用来了解孩子们都往哪里去上学,2025年11月的数据显示,幼儿园人数在2020年就达到最高点,小学是在2023年,初中要等到2029年才到顶峰,高中则更晚,要到2032年,这并不是孩子总数变少了,而是更多孩子搬到了县城和大城市里读书,乡村的学校变得越来越空。
很多人觉得人口减少就该关闭学校,但四川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个想法不对,他们把户口数据、常住人口数量、新生儿统计、购房信息和迁移比例都拿来计算,发现人口总数没有减少,只是大家搬到了不同地方,成都、绵阳、南充这些城市的孩子数量在增加,而乡镇的学校却越来越空,所以安排教育资源不能只看整体数字,还要看人具体住在哪里。
四川没有急着去建新学校或者关掉老学校,而是从结构上着手调整,他们把882个学区和1200多个教育集团重新划分,推行“城乡一体”和“委托管理”这些模式,让资源能够流动起来,教师也提前做好安排,重点观察初中和高中老师的年龄有没有断层,物理、信息技术这些科目是不是缺老师,避免到时候学校开着却没有人上课的情况。
他们用上了技术手段,建了三十五个跨区域教学联盟,其中二十五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十个是高中阶段的,这些名校带着普通学校一起做事情,通过直播课、录播课、跟岗培训这些方式,把好老师的课堂内容送到偏远地区去,这种做法不是简单地送温暖,而是让薄弱学校自己变得有能力起来,以前是把老师派到乡下去,现在是让弱校和强校共同开展工作,共享课程标准,让学生看到同样的教学内容。
有件事挺有意思,他们让名校校长和薄弱学校结对子,不是挂个虚名,而是真正共同管理学校事务,教研活动经常跨校开展,老师们互相听课学习,学生们使用相同教材,这种做法比单纯派几个老师去支教要有效得多,这种方式才是真正在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不是靠单方面帮助,而是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
四川这套做法实际上推动着教育系统去适应人口流动的情况,人不可能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学校也不能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动,根据已有的数据,高峰期的时间都已经安排好了,该调整的时候就要进行调整,我认为这种动态调整的方式比硬撑着维持原样更加务实,毕竟孩子们在哪里,教育资源就应该跟到哪里。
来源:巴山夜雨-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