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迷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7:13 1

摘要:大雨之中参观杜甫草堂。正值暑期,学生放假,纵然大雨如注,1997年修建的茅屋里仍人满为患。茅屋据称是参照杜甫诗中意境建造,匆匆一看,造得不伦不类,屋里堆放的器物更属臆造,实无足观。

大雨之中参观杜甫草堂。正值暑期,学生放假,纵然大雨如注,1997年修建的茅屋里仍人满为患。茅屋据称是参照杜甫诗中意境建造,匆匆一看,造得不伦不类,屋里堆放的器物更属臆造,实无足观。

很多人以为杜甫在成都日子过得苦,其实比起来成都前颠沛流离的日子,杜甫在这里还算过得比较安定的。虽然家境清贫,家人时不时会饿肚子,还要为茅屋为秋风所破犯愁,但一家人至少在浣花溪畔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好过在兵荒马乱中困顿旅次。且杜甫还得当时蜀地的封疆大吏严武为依靠,做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小官。如果不是因为成都连着出了两次内乱,严武又病故,杜甫也许会终老于此,或不至于再次四方漂泊,病殁于江上孤舟之中。

今人常喜欢谈及李杜的交往。有唐一代,两位最璀璨的诗歌之星,其相遇的确令人神往。杜甫初遇李白是在洛阳,正是李白仕途失意,被明皇“赐金放还”之时。当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顾盼自雄大约已经收敛了一些。但李白此时已经四十多岁,到了这个岁数一个人的性情已很难改变,就算是遭遇挫折,李生狂放潇洒的性情依旧。只是因为见识了官场朝廷的真相,少了一些幻想,多了点耿介之气。

杜甫虽然比李白小十一岁,但那时也过了而立之年。今天有人以为杜甫对李白的赞美,仿佛当下一位中学生在崇拜偶像,带有“追星”心态,只怕是小看了当年的杜子美。二十几岁就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到了三十多岁,岂能眼界如此之浅。

杜甫对李白确实带有仰视的姿态,但杜甫并非一味敬仰赞叹,他也是李白的知己。“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此两句,恰从李白狂放的行为中,解读出了悲凉的影子。李白的飞扬跋扈所为何事呢?背后是壮志不伸、雄心难酬。凭此二句,谁能说子美不是太白高山流水的知音。

从留下的诗篇看,李白写给杜甫的,显然远不及杜甫写给李白的深情。若说是由于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尚鲜为人知,李白遂没把杜甫这位小弟当回事,只怕也未必。看李白的诗篇,一生虽交友甚多,但李白对朋友的态度从来如浮云卷拂,去留全未萦心。虽然也有不少述别忆旧之作,但总体而言,李白很少羁绊于人情。所以他眼中的友朋,纵然是分别,也是踏歌而来。

对友情,杜甫却要沉挚得多。逃难途中,偶然与一位早年友人卫八处士相见,杜甫也会“惊呼热中肠”,笔下赋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苍凉。试想若是李白,决不会有这番感慨。李白跳脱,因而与杜甫相别时,所作诗中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虽同赋离别,太白潇洒飘逸,另是一番气象。

李白在《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中说“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这首诗虽然并非写给杜甫的,但也算得与友人分别时的赠诗。云归碧海,雁没青天,是空明之境。反观杜甫忆李白之作,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渭北春来,江东日暮,既是时间的流逝,又是空间的相隔,是深沉之境。

杜甫到了晚年,还写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挑明了李白是“佯狂”,不是李白的知己,岂能有此解读。这首名为《不见》的诗,是杜甫存留在世的,最后一首咏李白的诗。杜甫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年,李白故去。究竟是因病而亡,还是如传言所说,捉月而死,就只能是千古之谜了。

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入蜀,而李白的家乡原本也在蜀地,就在距成都不远的江油,今属绵阳管辖。虽然据郭沫若考证,李白应出生于碎叶城,也就是距今天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不远的地方。然而,李白在自己的诗文中只说过自己的家乡在蜀地,未曾提过自己老家在西域的事。杜甫在现存其最后一首咏李白的中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匡山即在今天的四川江油,距李白故里青莲镇不远。可见杜甫知道李白的家乡在何处,才会有此诗句。可惜李白回不了蜀地了,而杜甫也终于离开成都,两人再无机会相见。

李白虽仕途不顺,但一生大体算过得不错,且生前就声名远播。杜甫的后半生却尝尽艰难困苦,诗歌上的成就也要在身后才为更多人所知。杜甫说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其实用在自己身上倒更合适。

来源:闲书过眼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