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博会对谈到“专八名师”之争:李阳与董宇辉的语言风波始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6:50 1

摘要:2025年11月中旬,一场围绕“英语口语标准”的争议,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与知识型主播董宇辉推至舆论中心。这场风波的起点,是董宇辉在进博会上的全英文对谈,而导火索则是李阳的公开批评——从线下活动的尖锐言论,到11月15日连发三条视频的“温情回应”,事件的发

2025年11月中旬,一场围绕“英语口语标准”的争议,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与知识型主播董宇辉推至舆论中心。这场风波的起点,是董宇辉在进博会上的全英文对谈,而导火索则是李阳的公开批评——从线下活动的尖锐言论,到11月15日连发三条视频的“温情回应”,事件的发酵既暴露了两代教育者的理念分歧,也折射出流量时代的商业博弈。

11月初的进博会上,董宇辉以“与辉同行”主播身份,与欧莱雅全球CEO等外国嘉宾进行全英文交流,期间他用英语介绍唐诗文化、畅谈市场趋势,这场跨文化对话原本收获了不少好评。但在11月8日-9日的疯狂英语线下活动中,李阳却公开对这段对谈“开炮”:

“我听了董宇辉跟国外嘉宾的交流,几乎每一句话都有严重语法错误,发音特别怪。”

他进一步将矛头指向董宇辉的“前东家”:“这证明新东方不怎么样,俞敏洪发音更差,学口语唯有疯狂英语。”更直言“要把这段话发到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这番刻意制造话题的言论,很快被现场观众剪辑传播,于11月14日冲上微博热搜。

面对李阳的公开批评,董宇辉的反应显得坦诚而克制。早在11月8日,他就在“与辉同行”的评论区主动致歉:

“抱歉,英语丢得太久,说的时候来不及反应,口语中有多个语法错误,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这种不辩解、不回怼的态度,反而赢得了多数网友的理解。有观众指出,董宇辉在交流中传递的思想深度、文化温度,远比“语法完美”更有价值;甚至有外籍博主(如“曹操来了”)评价:“他的发音有口音,但完全不影响听懂,能学成这样已经很厉害。”

11月15日,在舆论持续发酵后,李阳突然在社交媒体连发三条视频“软化立场”,画风从之前的尖锐批评转为“温情建议”:

• 他声称自己“很喜欢董宇辉,是批评着玩的”,强调批评的原因是董宇辉“身为专八名师、公众人物,流量太大,英语水平太重要”;

• 同时明确提出诉求:“希望董宇辉回归教室,把卖货交给别人”,理由是“卖货等于包装、污染环境,他应该用影响力帮孩子学英语”。

视频中,李阳还举例指出董宇辉的具体错误(如“every children”的单复数混淆),并将自己的批评定义为“爱之深责之切”。

这场风波的核心,远不止“语法对错”那么简单。

李阳代表的是传统英语教学的“规定主义”——强调零语法错误、标准发音,这与他推广的“疯狂英语”高强度训练模式一脉相承;而董宇辉的实践则是“描述主义”的体现:语言是沟通工具,优先级是传递信息、联结文化,而非形式上的绝对精准。这种分歧,本质是“应试式英语”与“实用型英语”的时代碰撞。

李阳的批评并非单纯“学术讨论”。目前,疯狂英语的线下集训营(如10天4.8万元的“全球集训营”)正面临市场边缘化,其名下20家关联企业已有15家注销,部分公司还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而董宇辉的“与辉同行”则是直播电商的顶流——2024年累计带货超102亿,单飞后年收入传言达二三十亿元。

有媒体指出,李阳的言论实则是“借批评蹭流量”:一边贬低董宇辉,一边推广自己的英语课程,试图以“专业标准”为品牌引流。

网友的态度呈现明显两极:

支持李阳派:认为董宇辉曾是新东方英语教师、拥有专八证书,作为公众人物应保持专业水准,“语法错误是对‘名师人设’的消耗”;

支持董宇辉派:强调语言的本质是沟通,“能和老外流畅交流、传递文化,比语法完美更重要”,并质疑李阳“借批评营销”的动机;

中立派:承认董宇辉有失误,但认为公开贬低的方式不妥,“专业讨论不该变成人身攻击”。

这场争议的本质,早已超越“英语口语好不好”的层面:李阳坚守的“完美语法”,是传统教育的执念;而董宇辉实践的“有效沟通”,则是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新生态。当李阳呼吁董宇辉“回归教室”时,他或许忽略了一个事实——董宇辉早已用自己的方式,在直播间完成了“知识传播”:从讲解文学典故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他的“教室”早已从线下讲台,扩展到了千万网友的手机屏幕。

而对于公众而言,这场风波也重新定义了“语言实力”:真正的语言价值,从来不是“零错误”的考试标准答案,而是跨越文化壁垒、传递思想温度的能力。

来源:云中w漫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