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做生意的可得注意了!司法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这些部门联手行动,开展专项严打,不管你有没有营业执照,只要敢碰违规红线,该罚就罚,一点不含糊。最近已经有不少商家栽了跟头,有的罚款十几万,有的直接被移送公安机关,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
2025年做生意的可得注意了!司法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这些部门联手行动,开展专项严打,不管你有没有营业执照,只要敢碰违规红线,该罚就罚,一点不含糊。最近已经有不少商家栽了跟头,有的罚款十几万,有的直接被移送公安机关,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透,今年哪些事绝对不能做,不管是开店的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得心里有数。
首先得明确一个关键:营业执照不是“护身符”。以前不少人觉得,只要办了执照,生意怎么干都没人管,小问题顶多提醒一下。但2025年的监管完全不一样,查的就是“有照违规”——哪怕你证照齐全,只要经营行为违法,照样严惩不贷。从各地公布的案例来看,罚款从几百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严重的还得承担刑事责任,千万别抱着侥幸心理。
第一类严查的,是“幽灵外卖”和食品经营造假。现在大家点外卖越来越频繁,可有些外卖店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厦门思明区有个叫陈某燕的,没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就伪造了别家店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在网络平台开起了外卖店,从2024年11月到案发,违法所得1.22万元,最后被市场监管局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这可不是小事,你想想,这种没有资质的外卖店,食材干不干净、加工环境达不达标都没人管,吃坏肚子都找不到真正的经营者。
还有的商家更胆大,不仅无证经营,还生产假冒伪劣食品。漳州的柯某杰等人,没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就私自灌装“轩尼诗XO”“苏格登·15年”这些名牌洋酒,现场查出185瓶成品,还有一堆原料和工具,最后也被移送公安机关 。泉州石狮的李某长更过分,没资质还敢生产假冒“奥利奥”饼干,甚至在里面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被查处时已经生产了1814箱,同样逃不了法律制裁 。做食品生意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资质必须齐全,更不能搞假冒伪劣,这可是直接关系到大家身体健康的大事。
第二类不能碰的,是销售未经检验检疫的肉类和有毒有害食品。猪肉、牛肉这些生鲜产品,必须经过检验检疫才能销售,这是基本常识。可莆田秀屿区的吴某芳偏不,从生猪贩子那买了生猪,就在自家棚屋里私自屠宰,没经过任何检验检疫就摆摊卖,截至案发,进货的货值金额都到39.5万元了,最后被联合执法查处,移送公安机关 。这种肉吃了有没有安全隐患谁也说不准,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更吓人的是有些商家在食品里加违禁成分。福州连江县有家保健服务部,卖的鹿鞭补肾酒里竟然含有他达拉非、西地那非这些违禁成分,外包装上连生产日期、生产企业都没标,4瓶全卖出去了,违法所得1440元,最后也被移送公安机关 。还有厦门一家生物药业公司,生产的酵素果冻里添加了脱乙酰比沙可啶这种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被罚款14万元 。不管是保健酒还是零食,都得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千万别买那些来路不明、没标清楚信息的产品。
第三类严查的,是法律咨询服务乱象。2025年9月到12月,司法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的违法犯罪问题。有些机构根本没有律师执业资格,却打着“资深律师”“金牌律师”的旗号招摇撞骗;还有的搞虚假承诺,说“保证胜诉”“包拿结果”,收了当事人的钱却办不成事,纯属诈骗。
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公开了问题线索反映渠道,只要被举报核查属实,处罚会很重。有法律需求的朋友可得擦亮眼睛,找正规的律师事务所和有执业资格的律师,别被那些虚假宣传忽悠了;做法律咨询生意的,也得守规矩,合法合规才能长久,别想着靠骗钱发财。
第四类是网络直播违规。直播带货越来越火,但违规行为也越来越多,2025年清朗行动重点整治这些乱象。有的主播在直播里说不文明用语,结果被禁止佣金提现30天,关闭商品分享功能7天;还有的搞虚假人设,装富二代、装困难户,用各种话术诱导粉丝刷礼物、线下消费;更有甚者篡改定位,骗取同城粉丝的信任,最后卷钱跑路。
这些行为不仅违规,还可能涉及诈骗。现在平台和监管部门联动核查,只要查到有这类行为,主播会被处罚,账号可能被封禁,严重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做直播的朋友别想着走歪门邪道,真实带货、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看直播的朋友也得理性消费,别被主播的花言巧语骗了,毕竟赚钱都不容易。
第五类是“两超一非”和商标侵权。“两超一非”就是超范围经营、超限量使用添加剂、非法添加,这在食品行业查得特别严。屏南县有个商家卖的压片糖果里含有西布曲明成分,被没收违法所得850元,还罚款10万元 。还有的商家明明经营范围是卖日用品,却偷偷卖食品、药品,没有对应的许可证,这种超范围经营一旦被查,轻则罚款,重则停业。
商标侵权也不能碰,就像之前说的假冒“奥利奥”饼干的案例,没经过品牌授权就私自生产销售,不仅侵犯了商标权,还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最后得不偿失。不管是生产还是销售,都得用自己的合法商标,或者经过品牌授权,别想着蹭别人的名气赚黑心钱。
第六类是非法改装和无证经营许可项目。最常见的就是电动自行车改装,有些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续航久”的需求,私自改装电池盒、加大电池容量,虽然看起来好用,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被查到肯定要处罚。
还有些行业需要专门的许可证才能经营,比如食品生产、餐饮服务、医疗器械销售等,光有营业执照不够,还得拿到对应的许可证。有些商家图省事,没办许可证就开业,以为没人会查,结果被监管部门找上门,责令整改还得罚款,拒不改正的罚款会更高,实在得不偿失。
可能有人会说,监管这么严,是不是不让商家做生意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严打违规行为,不是为了打压商家,而是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些合法合规经营的商家,不用怕被查,反而能因为违规商家被淘汰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那些想投机取巧、赚黑心钱的商家,迟早会被查处。
2025年的监管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联合执法”,多个部门联手,线上线下一起查,不管是生产环节、销售环节,还是平台方,都逃不过监管;二是“零容忍”,不管违法所得多少,只要触犯了规定,就会依法处罚,还会公开案例警示大家。所以不管是做生意的,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得重视起来。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违规经营的情况?比如吃到过疑似“幽灵外卖”的食品、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被直播、法律咨询机构忽悠过?对于2025年的严打行动,你觉得还有哪些行为应该被重点整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违规红线,一起维护公平安全的市场环境。
来源:喜米会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