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悔恨交加,而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则长叹一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公元222年,夷陵一战,蜀汉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悔恨交加,而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则长叹一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句话在历史上引发了一个延续千年的争论:法正若活着,真能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吗?
在我看来,答案恰恰相反——法正非但不会阻止,反而会坚定支持这场战争。只不过,有他在,结局绝不会是这般惨烈。
诸葛亮的那句感慨,后世读得太浅了。
大多数人只看到前半句"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便断定法正会极力劝阻。殊不知,诸葛亮紧接着说的是"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即便阻止不了,跟着去打,也不会败得如此凄惨。
这才是孔明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法正或许会劝,但大概率劝不住,因为这一战,有其不得不打的深层逻辑。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公元219年底,看看刘备当时面临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绝境。
公元219年,刘备刚刚经历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汉中之战大获全胜,曹操铩羽而归,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那一年,刘备在群臣拥戴下进位汉中王,蜀汉集团的势力达到顶峰,隆中对的战略蓝图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历史从来不缺黑色幽默。
短短一年之内,一切都崩塌了。
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三郡拱手让人,数万精锐灰飞烟灭。这还不够,孟达在上庸与刘封反目,带着四千余家投降曹魏,转身当了带路党,引着曹军一举攻下房陵、西城、上庸东三郡。
两块核心地盘,数万精锐部队,数位重要将领——全没了。
此时的蜀汉,只剩下益州这一块孤零零的根据地。从巅峰跌落到谷底,整个集团内部的震荡可想而知。
但真正致命的,不是地盘和兵马的损失,而是两个更深层次的危机。
想象一下,你是蜀汉集团的一员。
去年还在庆祝汉中大捷、襄樊大捷,畅想着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宏图。今年却连遭重创,核心地盘丢了,顶级战将死了,连投降曹魏的叛徒都敢带兵打上门来。
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足以让任何人对集团的前途产生根本性怀疑。
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想见,当时蜀汉内部必然人心浮动。有人会觉得跟错了老大,有人会怀疑隆中对是不是根本就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人可能已经在暗中考虑退路。
这种士气的崩盘,比丢掉十座城池还要可怕。
刘备必须做点什么,来向所有人证明:蜀汉没有完,我刘备还能打,我们还有翻盘的机会。
更棘手的是内部的政治博弈。
关羽是什么人?不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蜀汉集团的招牌和精神象征。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今天关羽战死,你刘备选择沉默;明天我战死,你是不是也会选择沉默?
那些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元老派将领会怎么想?
更关键的是,刘备入川时,从荆州带进来的可不止关羽一个人。诸葛亮、赵云、张飞,还有成千上万的荆州籍文武官员和士兵——他们的家人都在荆州,他们的田产都在荆州,他们的根都在荆州。
荆州丢了,意味着这些人的家人落入孙权之手,他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他们回不去老家了。
你觉得这些人会怎么想?他们会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继续在益州安心工作吗?
不可能。
这些荆州派在蜀汉集团内部的势力不容小觑,他们的呼声是:打回去!把荆州夺回来!
如果刘备对这种呼声置若罔闻,选择当缩头乌龟,会发生什么?
轻则人心离散,重则兵变哗变。蜀汉不用外敌来攻,自己就能从内部瓦解。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刘备面临的这个困局,就会明白:伐吴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法正是什么人?蜀汉第一谋士,智计百出,深谙人心。
他会看不出这些吗?当然看得出。
有人说,法正会以大局为重,劝刘备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书生气十足的想当然。
政治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复杂的现实约束下寻找最优解。
法正如果活着,他会进行一番冷静的利弊分析:
不打,人心散了,集团可能从内部崩溃,这是必死之局。
打,有风险,但至少还有机会。既能对外展示蜀汉仍有战力,又能对内凝聚人心,稳定局面。
在这两个选项之间,任何一个理性的谋士都会选择后者。
而且,法正本人就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荆州的得失比谁都敏感。从他个人立场出发,他也有支持伐吴的动机。
所以我判断,法正不仅不会阻止,反而会积极支持这场战争,并且会亲自跟随刘备出征。
那么,诸葛亮说的"必不倾危"是什么意思?
这才是关键所在。
夷陵之战的失败,不是战略错误,而是战术失误。
刘备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低级错误:从巫峡到夷陵,连营七百里,战线拉得太长;在酷暑时节驻扎在山林之中,给陆逊火攻创造了绝佳条件;轻视陆逊,中了"示弱诱敌"之计;关键时刻缺乏预备队,无法应对突发变局。
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法正在,以他的军事才能,绝不会犯这些基本错误。定军山一战,正是法正献计,才有了黄忠刀劈夏侯渊的经典战例。法正对地形的把握、对战机的捕捉、对敌情的判断,都是一流水准。
有他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即便不能大胜,至少也能全身而退,不至于精锐尽丧,几近亡国。
这就是诸葛亮的真正意思:战略正确,但执行有问题。法正的价值,在于他能把正确的战略,转化为成功的战术。
夷陵之战前一年,法正病逝,年仅四十五岁。
这个时间点,实在是太过巧合。仿佛历史故意在捉弄刘备:你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在了。
刘备痛失臂膀,追谥法正为翼侯,这在蜀汉历史上是独一份的殊荣——刘备在世时,只有法正一人获得谥号。这份恩宠,足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可是,历史不能假设,没有如果。
法正的缺席,导致了夷陵的惨败。惨败又引发连锁反应:刘备病逝白帝城,蜀汉元气大伤,从此再无力北伐中原,只能在诸葛亮的苦心经营下勉强维持,最终走向覆灭。
如果法正还活着呢?蜀汉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法正的英年早逝,对蜀汉而言,是比荆州之失更为致命的损失。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法正能阻止刘备伐吴吗?
答案是:他压根不会去阻止,因为那场战争本身就是必要的。
真正需要阻止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中的那些致命失误。
这才是历史真正的教训:在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不是"做"与"不做"的选择,而是"怎么做"的问题。退缩不是解决方案,因为有些事情你不做,后果更严重。关键是,当你决定做的时候,你得有能力把它做好。
刘备有勇气和魄力发动夷陵之战,却没有法正那样的顶级智囊在旁辅佐。这就是蜀汉的悲剧,也是刘备的悲剧。
历史总是充满遗憾。那个在定军山上指点江山、帮助刘备击败曹操的法孝直,没能等到夷陵之战的硝烟。而他的缺席,让一场本可避免的惨败,成为了三国历史上最悲壮的转折点之一。
可叹一代谋主,英年早逝。
可叹蜀汉霸业,半途而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陈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中华书局标点本2.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3.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标点本4.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中华书局标点本5. 张大可:《三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来源:紫色琉璃盏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