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润发在《上海滩》中的风衣围巾造型,曾引发全国模仿热潮;成龙的“搏命式”特技征服国际市场;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那是香港影视的黄金年代,“双周一成”构筑了辐射亚洲的流行文化帝国。
周润发在《上海滩》中的风衣围巾造型,曾引发全国模仿热潮;成龙的“搏命式”特技征服国际市场;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那是香港影视的黄金年代,“双周一成”构筑了辐射亚洲的流行文化帝国。
如今,TVB老演员们却在直播间、景区中寻找生机。香港演员的浮沉录里,写满了时代变迁的密码。
黄金时代谢幕 港剧神话的兴起与沉寂
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成熟高产的电影工业体系,更让其赢得“东方好莱坞”的称号。彼时,香港电影年产量最高超过300部,从业者逾2万人。
而多元的港剧,更是为内地观众打开了一扇窥见现代生活的窗。律师、医生、商业大亨,这些港剧中的精英形象,成为年轻人奋斗的模板。社交媒体上,不少80后回忆,“《鉴证实录》让我立志成为法医”“《妙手仁心》是我学医的启蒙”。
然而,90年代末,危机悄然而至。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行业模式固化,市场萎缩,三重打击下,香港影视陷入衰退。
2003年,香港电影从业人员从巅峰期2万人暴跌至不足5000人。“七日鲜”(七天拍完一部电影)的粗制滥造模式难敌内地精品化内容,而TVB剧集收入更是锐减。数据表明,从2018年开始,TVB连续7年亏损,累计亏掉近35亿港元。
许多观众熟悉的TVB面孔被迫转行,曾塑造过《使徒行者》中Kobe一角的沈震轩开网约车,曾出演的《法证先锋》《宫心计》等许多知名港剧的蔡淇俊创业卖鸡爪……那个曾经熠熠生辉的造梦工厂,突然失去了光芒。
转型破局之路 从北上求生到跨界重生
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议成为转折点,合拍片为香港影人开启北上通道。但初期的文化隔阂让港星陷入“接地气失败”的窘境。
蔡少芬曾回忆初到内地拍戏时的不适应:“语言不通,表演习惯也不同,需要完全重新开始。”
直到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长津湖》等新主流电影成功融合港式节奏与宏大叙事,才真正为香港影人打开局面。
然而,对于多数TVB绿叶演员而言,更多选择在新领域寻找生机。“石榴姐”苑琼丹2018年转型直播带货,坦言“演员无戏拍时需主动谋生”;70岁的李鸿杰北上拍网大,收入远超香港。
曾南下打拼的演员郑国霖,其转型之路堪称港星生存策略的升级版。1994年,TVB训练班到内地招生,当时18岁的郑国霖成功入选。
经过TVB体系打磨演技,郑国霖在回到内地后凭借《隋唐英雄传》《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剧走红,积累了不错的观众缘。然而,随着近年来“影视寒冬”加剧,许多腰部演员不得不面对“无戏可拍”的困境。
郑国霖发挥自己的演员优势,率先投身景区NPC,即便每天身着厚重戏服,工作超10小时,却始终“情绪饱满”,也因此被很多游客称赞敬业。
如今,他的舞台又从景区转向了舟山渔场。在这里,他不仅认真学习舟山带鱼的特点,更全程参与码头卸货、运货、工厂分拣、品控质检等各个环节。
经过全面考察,郑国霖决定与京东京喜自营一起承包一条专属产线,推出“郑国霖优选”舟山带鱼,通过产地直采模式剔除中间商,同时设立7项品控流程,保证甄选的舟山带鱼价格、品质双优。
从邵氏片场到舟山渔港,从周润发的赌神滤镜到郑国霖的带鱼标签,这些演员的浮沉印证了一个真理:时代的巨轮从不为人停留,但专业与真诚永远是穿越周期的舟筏。
来源:梦回迷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