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野生山药 (薯蓣) 是缠绕草质藤本植物,茎常带紫红色,右旋生长,长可达 5 米,攀附于树木或灌木上。叶片在茎下部互生,中上部对生,呈心形或三角形,边缘常有裂齿。
野生山药 (薯蓣) 是缠绕草质藤本植物,茎常带紫红色,右旋生长,长可达 5 米,攀附于树木或灌木上。叶片在茎下部互生,中上部对生,呈心形或三角形,边缘常有裂齿。
心形或戟形,基部深心形,顶部渐尖
叶片大小不一,长 3-16 厘米,宽 2-14 厘米
叶脉 7-9 条,呈放射状分布
叶色翠绿,表面光滑有光泽
叶柄细长,叶腋处常生有珠芽 (山药豆)
藤蔓攀援状态
茎柔韧缠绕,能攀爬至数米高处,甚至压弯树枝
6 月生长旺季,藤蔓每日可伸长约 15 厘米
茎表面光滑无毛,常呈紫红色,尤其在阳光充足处
左旋或右旋依品种而异 (普通山药右旋,五叶薯蓣左旋)
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 1 米以上,直径 2-7 厘米
外皮灰褐色或土黄色,粗糙,有须根痕和皱褶
断面白色,富含黏液,暴露空气中逐渐氧化变色
野生山药通常比栽培品种更短粗,形状不规则,分支多,皮更厚
普通野生山药 (薯蓣)
全国广泛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或灌丛中
块茎圆柱形,外皮黄褐色,肉质洁白
叶片掌状 5 裂,故名五叶薯蓣
茎左旋,喜生长于林边或山谷沟边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区
根茎横生,多分枝,栓皮层显著剥离呈片状脱落
叶片掌状心形,叶面黄绿,顶部叶较小
常见于山腰、河谷两侧的半阴坡林缘
喜阴湿,多生长在海拔 1500 米以下的山坡林边、山谷、溪边或灌丛中
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土
在石缝、陡坡等复杂地形也能生长,显示顽强生命力
花期 6-9 月,果期 7-11 月,秋季是采挖块茎的最佳时期
山药豆 (珠芽)叶腋间常生有球形珠芽(山药豆),是山药的无性繁殖器官,可直接采摘种植,营养价值与块茎相当。
找藤蔓:山区林下、灌丛中寻找紫红色或绿色的攀援藤蔓
看叶片:心形或三角形叶片,基部深心形,叶脉明显
查块茎:顺藤挖掘,地下有长圆柱形、表面粗糙的块茎
天南星(学名: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
是天南星科天南星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典型特征:
块茎:扁球形,直径 2-4 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顶端有凹陷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
叶:通常单生,叶柄长 25-50 厘米,叶片呈独特的鸟足状分裂,裂片 13-19 枚,排列成蝎尾状
株高:40-90 厘米,叶片生于茎顶,呈 "一把伞" 状,因此也被称为 "一把伞南星"
花序特写天南星的花非常独特,由佛焰苞和肉穗花序组成:
佛焰苞呈绿色或带有紫白色条纹,下部管状,上部扩展成盔状,先端延伸出细长的线形尾(长达 15 厘米)
肉穗花序从佛焰苞中伸出,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中间为不育部分
花期 4-5 月,花朵较小但排列密集,整体形状似昂首的眼镜蛇,极具辨识度
果实与种子浆果呈鲜艳的红至黄红色,圆柱形,长约 5 毫米
果实成熟时,佛焰苞脱落,露出成串的鲜艳果实,极具观赏价值
每果含 1 枚棒头状种子,黄色,表面有红色斑点
药材形态天南星药材为干燥块茎,呈扁球形,高 1-2 厘米,直径 1.5-6.5 厘米:
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
有的块茎周边可见小扁球状侧芽
1. 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植株较矮,果实很少下垂,呈鲜红色
佛焰苞颜色较深,常为绿色带紫斑
2. 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即普通天南星)
叶片鸟趾状分裂,裂片较窄
佛焰苞绿色,上部下弯近成盔状
3. 猪笼南星(Arisaema nepenthoides)
佛焰苞粉绿褐色或暗红褐色,有白色宽条纹,被誉为 "天南星属颜值天花板"
附属器深紫色,圆柱形
野生山药和天南星外观不一致,根茎颜色类似,山药多为长圆柱形,天南星为扁球形。野外遇到注意区分。容易区分的是山药多藤蔓,天南星为一株一株的
来源:生活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