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名“秦之”(何成结)《关于黄梅戏源头,猜想之外的猜想》这篇文章出笼,让人大跌眼镜。想不到《黄梅戏艺术》主编竟会利用自已管理的平台,写出这种不值一驳的文章。
笔名“秦之”(何成结)《关于黄梅戏源头,猜想之外的猜想》这篇文章出笼,让人大跌眼镜。想不到《黄梅戏艺术》主编竟会利用自已管理的平台,写出这种不值一驳的文章。
通过梳理,不外乎总结出其造出了十大谣言,而且多有重复。现通过史料来一一驳斥:
谣言一、“黄梅戏源自湖北,仅是五十六年前,24岁新文艺工作者王兆乾的猜想”
辟谣: 这是抹煞历史的谣言,众多史料证明:民国时期就普遍知道“黄梅有黄梅戏”,1934年王泊生的一篇演讲稿,就有三十多家报刊发表,可谓国人尽知。而王泊生时任山东戏剧院院长。
实际上这类报道民国时期无计其数,何成结却装着什么也不知道,反倒指责王兆乾太年轻凭空猜想,事实却证明何成结太孤陋寡闻。
谣言二、“零星灾民仅卖唱而过,无法在安庆播下音乐种子,采茶音乐浸润安庆农村是虚构”
辟谣: 光绪十一年(1885年)申报就有报道:“迩来芜湖倒有湖北戏班专演黄梅调淫剧…”,湖北戏班都到芜湖了还会没经过安庆吗?1879年安庆不是有黄梅调戏班记载吗?这叫“零星灾民卖唱而已”吗?这是叫演戏知道吗?当然还有无数此类记载,不能一一列举。
谣言三、“仅靠黄梅方言和地名推断“黄梅戏源自湖北"
辟谣: 何成结这是在诋毁王兆乾《黄梅戏音乐》综合考证逻辑,可以肯定,方言仅仅只是参考因素,地名也不是推断,因为黄梅县黄梅戏和昆山县昆剧毫无区别。
实际上、王兆乾、陆洪非一行在黄梅和江西进行了长达十多天的调查,而何成结造谣此行他们仅用一天半时间,而且还步行了四十华里路程,想想都好笑。
耐人寻味的是:何成结指责王兆乾以黄梅戏在当时用黄梅方言演唱就认为黄梅戏起源黄梅,意即方言不能决定剧种。那么后来安庆又为何制造“安庆方言唱黄梅戏”谬论呢?这又可以方言决定剧种了吗?
谣言四、“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文艺工作者建议才正式定名”
辟谣:1952年,华东局调演前就有“黄梅戏”名称了,而且民国十年宿松县志上就有“梅俗好演釆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的记载,为何要造谣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文节工作者(王兆乾)建议呢?
谣言五、“黄梅戏108出剧目仅十余出为安徽艺人编创,其他均源出其他剧种”。
辟谣: 1937年出版的《地方戏剧集》,里面有56本剧目,黄梅采茶戏和楚剧通用,现在所演的黄梅戏剧目全在这里,大多是黄梅县的地址和黄梅县的真人直事。
试问何成结: 上面哪几本是安徽艺人编创的?哪几本来自徽剧?哪几本来自青阳腔呢?
谣言六、“光绪初年徽调、高腔艺人和黄梅调艺人各占一半,正本戏移植后才单独组团,早期草台艺人非半职业,直至二十年代才成型”
辟谣: 这是篡改早期艺人发展历史,《望江文史资料》就记载了"胡玉庭",光绪二十五年时,"胡玉庭年少气盛,一气之下跑上了祁门茶山,恰好碰上湖北和江西的艺人在那里唱采茶戏(湖北的东部和江西东北部所唱的采茶戏和安徽所唱的黄梅戏同出一源),如是他又一面摘茶一面唱起戏来…"。亳无疑问,湖北和江西的艺人在光绪二十五年左右就在祁门唱大戏了。
试问何成结:这叫二十年代才成型吗?徽调、高腔艺人在哪呢?难道你不知道高腔、二高腔是什么东西吗?
谣言七、“黄梅戏九成剧目来自徽调、青阳腔等,不足一成移植于鄂赣采茶戏,说明其(黄梅戏)非源自湖北”。
辟谣:这个问题等同于上面第五个辟谣,现在黄梅戏所演剧目全在《地方戏剧集》中,试问何成结:现在所演剧目哪些来自徽调、青阳腔?黄梅采茶戏和楚剧剧本集1937年就出版了,凭啥说不足一成移植于鄂赣采茶戏?
王兆乾完全可以凭这些剧本肯定黄梅戏源自湖北。
同时上述还可以揭穿何成结的混淆概念:
1、所谓徽调:即汉调用桐城、休宁方言唱白,即班日徽班,调为汉调。由汉调(武汉)带过去的剧本不正是黄梅采茶戏、楚剧剧本吗?
2、所谓青阳腔:即湖口青阳腔,黄梅采茶戏吸收了湖口青阳腔的音乐,湖口青阳腔照样能吸收黄梅采茶戏剧本,况且赣北采茶戏剧目和黄梅采茶戏剧目完全一样,湖口青阳腔流入安徽后带过去的剧本就和赣北釆茶戏没有关系吗?也太忘恩负义吧。
谣言八、“黄梅戏花腔、彩腔、阴司腔、平调等源自安庆本土及徽调、高腔等,与黄梅采茶戏音乐几乎无关”。
辟谣: 徽调、高腔(二高腔)的音乐本就来自汉口和江西湖口,黄梅采茶戏的花腔、彩腔、阴司腔、平调(平板、七板)均为黄梅采茶戏主腔,黄梅县保存有大量解放初老艺人的抢救性录音。
试问何成结:这也和黄梅采茶戏音乐几乎无关吗?爱造谣的人真的是不懂脸红。
造谣九、“黄梅戏由安庆催生,徽调与高腔艺人创造,且可通过剧目和音乐证据链”。
辟谣: 原来何成结以为黄梅戏由徽调和高腔艺人创造,就是安庆催生。需然是歪扯但却扯不上安庆,因为徽调、高腔音乐均来自汉调和高腔(黄梅采茶戏的七板),上面以有说明。这个谣言何成结是冒险而造的,原想糊弄人,结果打脸了。
谣言十、“平词类主调源自徽调、弹词、高腔。花腔类小戏源自民歌小调及民间说唱”
辟谣: 何成结的谣言也许造完了,到了重复造谣的地步,所谓黄梅戏的平词就是黄梅采茶戏的平板,江西有称平板的也有称下河调,安徽不习惯称“板”,则改成“词”,“平板”便变成“平词”。
黄梅采茶戏的“平板”是来自黄梅采茶戏的“七板”,仅仅是把七板变慢速度而已。平板的基本音乐又衍生了二行、三行、火工?加上彩腔、阴司腔,黄梅采茶戏已经完全满足了大戏的需求。而花腔音乐黄梅采茶戏本就不入大戏,一曲花腔演一本小戏,作为开场和插戏、加戏之用。
何成结所谓徽调、高腔前面已经辟过谣了,所加“弹腔”估计他自已也不知道是什么腔了。
我们好奇,何成结一味质疑黄梅戏源自黄梅,只想说黄梅戏源自安庆,但他为何又回避两个问题:一是为何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二是如果安庆形成了黄梅戏又是怎样传播到湖北和江西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知道何成结究竟是本身水准有限还是为了出人头地而胡搅蛮缠,通过其后来升迁之路来看,确实是为了个人目的。因何成结一帮人的极力鼓吹,时任安庆的主要领导又听信其馋言,作出了错误的“以戏立市”决策,其结果便是陷入“黄梅戏起源”纷争之中而不能自拔,几乎到了想收手都难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来源:吴继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