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明一种残忍的刑罚,只用五张纸,犯人惧怕受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5:15 1

摘要:洪武某年冬天,南京诏狱来了个新花样。狱卒不抽鞭子不动刀,只端着一碗清水、一沓桑皮纸,笑眯眯对犯人说:“给您加官喽。”纸一湿,往脸一糊,鼻子立刻只剩一条缝。第二张刚贴上,肺里火烧,像有人拿吸管猛抽空气。第三张,眼前冒金星,耳膜咚咚作响,求饶声被纸闷成猪叫。五张是

“一张湿纸盖脸上,喘不上气却死不了——朱元璋管这叫‘升官’。”

洪武某年冬天,南京诏狱来了个新花样。狱卒不抽鞭子不动刀,只端着一碗清水、一沓桑皮纸,笑眯眯对犯人说:“给您加官喽。”纸一湿,往脸一糊,鼻子立刻只剩一条缝。第二张刚贴上,肺里火烧,像有人拿吸管猛抽空气。第三张,眼前冒金星,耳膜咚咚作响,求饶声被纸闷成猪叫。五张是道坎,能扛过去的,史书都没留名——不是嘴硬,是当场憋成哑巴。

为什么选桑皮纸?那年头没面巾纸,桑皮纸韧得能包茶叶,湿水不破,纤维缝里还能存住气泡,拖延死亡,却放大恐惧。老朱算盘噼啪:凌迟太血腥,吓坏围观百姓;腰斩动静大,血滋朝服;“贴加官”静悄悄,揭下来脸还是整的,家属收尸挑不出毛病。后世CIA玩水刑,同款思路,可老朱六百年前就申请过“专利”。

更阴的在后头。锦衣卫里传口诀:先问话,再贴纸,供词一签字,立刻揭纸,留口气画押;不签字?继续加量。多数人在第三张就崩溃,把同僚、小妾、账房全卖了。招了也跑不掉,纸还是会贴回去,只是换 slower 节奏——“免得你翻供”。一来二去,朝堂上谁跟皇帝唱反调,先想想不能呼吸的年味儿。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案,一口气“贴”掉三百多官员,朝服摞成小山,南京布庄桑皮纸价格当月涨三倍。

最惨的是活下来的。刑部档案里记过一名知县,五张纸硬挺过去,人没死,魂没了。夜里听见撕纸声就尿裤子,见到窗棂影子就磕头喊“陛下饶命”。同僚背后叫他“郭五张”,没多久自己投秦淮河,遗书只有八个字:“纸湿如夜,夜长如年。” 老朱听说后只回一句:“胆小,不堪用。”

后来清朝把这套学全,只是改了个喜庆名——“加官进爵”。慈禧收拾戊戌那帮人,东华门外贴得跟糊窗花似的。洋人看照片以为是面膜养生,翻译过去成了“Chinese beauty treatment”,闹出国际大笑话。直到1905年,沈家本修《大清刑律》,才正式把“贴纸”扔进历史垃圾堆,可监狱暗房里的湿纸,从未真正干透。

今天再看,老朱的创意像一面黑镜:权力想让人闭嘴,最省力的办法就是先让人喘不过气。不信?翻翻热搜,多少“社死”现场靠一张截图、一段剪辑就能让人原地窒息。只不过湿纸换成了网线,锦衣卫换成了键盘,揭纸的那只手,藏在屏幕背后,还在等下一句“供词”。

来源:直爽百灵鸟u8nHyf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