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融评论】讲好法治“小故事” 做活治理“大文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3:57 1

摘要:“听法治故事普法就像听评书,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在铜梁安居古城开展的“法治故事会”上,一位市民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当法治课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化为古城茶馆里的声声评书;当枯燥法条不再令人望而却步,而是融入金钱板中的鲜活段子——基层普法工作的面貌,便为之一新。

“听法治故事普法就像听评书,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在铜梁安居古城开展的“法治故事会”上,一位市民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当法治课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化为古城茶馆里的声声评书;当枯燥法条不再令人望而却步,而是融入金钱板中的鲜活段子——基层普法工作的面貌,便为之一新。

基层普法长期面临困境——内容与需求脱节,形式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共鸣。如何让法治宣传从“文件字里行间”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铜梁的探索给出了启示:深挖本土资源,以故事化为载体,走出一条精准化、互动化、常态化的普法新路。

普法要深入人心,必须接牢“地气”。铜梁没有进行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而是深挖本土富矿:讲述者多是熟悉乡音乡情的本地文化工作者、手工艺人、干警和社区工作者;故事原型源于法庭、调解中的真实案例,关乎婚姻家庭、邻里借贷、消费维权等群众切身事;舞台设在古县衙、老茶馆、石板街这些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与传播,让法律变成了解决“家门口”问题的实用工具,自然接上了地气、聚起了人气。

普法也需“看人下菜碟”。铜梁推出的“定制故事包”,针对社区居民、商户、青少年、游客等不同群体的核心关切与接受习惯,量体裁衣,内容精准投送。更巧妙的是,它借助金钱板、评书、剧本杀等多元艺术形式,将法律知识进行“软包装”,在引人入胜的叙事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硬传递”。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金钱板”代表性传承人何代科的《全民反诈》、评书艺人肖刚的国家安全法故事,都是“法理情”相融的典范,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成效是最有力的证明。群众从“要我听”转向“我要听”,司法咨询量大幅上升,这充分说明法治意识正在基层生根发芽。当社区干部能依据故事会所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成功调解纠纷时,便标志着法律已从纸面走向实践,内化为基层治理的自觉遵循。这一个个“小故事”,正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基层依法治理的“大江大河”。

文/李慧敏

编辑 何冬梅 陈绍铃

审校 蒋国明 陈莹莹



来源:微铜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