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22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曾几何时,癌症还是“别人家的病”。可如今,身边被确诊的人却越来越多:办公室的同事、楼下的大爷、朋友圈的朋友,甚至年纪轻轻的孩子也未能幸免。为什么癌症越来越“平民化”?
医生叹了口气:除了环境和遗传,咱们吃出来的癌症,真的太多了。尤其是这4种日常高频出现的食物,被越来越多研究点名,长期摄入会大大增加患癌风险。可惜,大多数人不仅不当回事,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如果你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过去几十年,癌症发病率是一路飙升。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60万例,其中消化系统肿瘤(胃癌、肠癌、肝癌)占了一大半。[1]
这背后,除了人口老龄化、检测手段进步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日常的饮食结构,早已悄悄发生了改变。“吃坏肚子”不只是拉肚子那么简单,吃错了,真可能“吃出癌”。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那4种“吃出来的癌”,看看到底吃了什么,让身体悄悄“变坏”。
谁能拒绝一顿深夜撸串?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重口味的快乐,可能是胃癌的“导火索”。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烧烤、烟熏类食物中,普遍含有一种叫做亚硝胺的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人体内代谢后,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与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高度相关。
有研究发现:经常摄入高盐、腌制食品的人,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2-3倍。[2] 而烧焦的肉串、焦黑的烤鱼皮,更是“致癌物温床”。高温烧烤会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在胃中也难以被中和分解。
建议:
烧烤、腌肉偶尔吃可以,但不能常吃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抑制亚硝胺合成
尽量选择蒸、煮、炖等温和烹饪方式
“下午来点蛋糕解压”、“奶茶续命”、“薯片配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其实正在悄悄“喂大”癌细胞。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糖和脂肪摄入过量,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与多种癌症相关。比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与高糖饮食有显著关联。[3]
为什么高糖高脂会致癌?
首先,它们会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异常增殖
其次,肥胖导致慢性炎症状态,为癌细胞提供“沃土”
最后,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雌激素,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建议:
控制每日糖摄入量,成年女性不超过25克
零食不妨换成坚果、水果、酸奶
学会看营养标签,警惕“隐藏糖分”
火腿肠、午餐肉、热狗、培根……这些看起来方便又美味,但它们早已经被列入“高危食物”名单。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与香烟、石棉处于同一等级。
这类食物中常加入亚硝酸盐、防腐剂,在体内转化为亚硝胺,导致肠道细胞受损,增加大肠癌风险。一项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表明: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约一根香肠)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18%。[4]
建议:
少吃加工肉,红肉每日摄入控制在70克以内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十字花科蔬菜
肠癌家族史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肠镜筛查
有没有发现,很多街边摊的油条、炸鸡、炸春卷,总有种“奇怪”的香味?这是因为它们用的油,可能已经被反复高温加热多次,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丙烯酰胺、杂环胺类等潜在致癌物。
这类物质不仅损伤肝脏细胞,还会干扰DNA修复机制,让癌变风险大幅上升。尤其在南方某些高发区,肝癌与油品质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摄入这种“劣质油炸”食品,不仅容易肥胖、胰岛素抵抗,还会加重肝脏负担。
建议:
尽量避免街头油炸小吃,家庭做饭用油不过夜
每次炒菜用油不超过30克,控制油温不过高
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蓝莓、绿茶、胡萝卜
很多癌症,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十年、二十年的“饮食积累”。
它们不像感冒发烧来得快,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多吃一口”中悄悄萌芽。
一顿烧烤,没事;
一杯奶茶,也不致命;
可怕的是,当这些成为你生活的常态,癌症也就离你越来越近。
我们无法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餐桌。
既然说到了“致癌食物”,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能吃了?当然不是,关键在于——控制频率,调整结构。
以下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每天至少吃500克蔬菜水果,多摄入膳食纤维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鸡肉鱼类是更优选择
控制油盐糖——做饭清淡一点,少喝含糖饮料
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适当运动,这些都是天然抗癌“药”
癌症不是遥不可及的“绝症”,很多时候,它是生活方式的产物。饮食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改变从今天开始不晚。你吃的每一口,都是在为健康加分,还是在给癌细胞添柴加火?
医生说破嘴,也不如你自己动一次筷子时,多想一秒钟。愿每一位读到这篇文章的你,都能在下一顿饭里,为自己多加一点“健康”,少添一口“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2]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胃癌防治指南(2022年版)》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Bouvard V, et al. Carcinogenicity of consumption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Lancet Oncol. 2015;16(16):1599–160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