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戎装再谱新篇。9月24日,第四届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在贵阳成功举办。本届大赛以“立创业创新潮头 展退役军人风采”为主题,由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各市(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及贵州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协办。赛事设新兴产业、传统产业
创新驱动发展,戎装再谱新篇。9月24日,第四届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在贵阳成功举办。本届大赛以“立创业创新潮头 展退役军人风采”为主题,由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各市(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及贵州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协办。赛事设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活服务业、乡村振兴与综合类五个赛道,经市(州)初赛、省级决赛层层选拔,一批创新突出、带动性强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展现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转型不转志”的创业风貌与实干精神。
大赛不仅是项目竞技的舞台,更是资源对接的桥梁,有效促进了项目与资本、政策、服务的深度融合,助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营造全社会支持军创的良好氛围。
为进一步展现大赛丰硕成果与退役军人创业者的时代风采,特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获奖项目的创新亮点与发展故事,展现退役军人群体在贵州高质量发展中的硬核力量与使命担当。
在第四届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现场,三个扎根乡野、各具特色的项目荣获乡村振兴赛道三等奖,它们分别是: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带来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项目、贵州省万和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生态种养•共同富裕”项目,以及贵州金兔子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导的“那纳特色农业”项目。这三个项目带着泥土的气息和创新的火花,在这个舞台上相遇。
决赛现场
新农机护航丰收路
在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果化村全程机械化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内,一台台新农机正在为当地提供马铃薯采收服务。这正是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推动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生动图景。
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推动农业机械化
一名农机手操控着新型马铃薯联合播种机在田间缓缓行驶,他说:“这些新农机可以根据不同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进行开沟、播种、起垄、铺膜等多种作业。”
然而,几年前威宁山多坡陡,大型农机在这里“水土不服”。为攻克这个难题,2021年,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的团队开始在威宁各乡镇调研,团队成员带着测量仪器,在不同坡度的田块上一待就是整天,记录土壤阻力、坡度变化和作物生长特性。
农机手正在作业
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侦观,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拥有多年机械化技术研发和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
退役军人虎遵广作为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据他介绍,公司以农业机械服务促进马铃薯、玉米等农业产品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益种植,公司的农机手中,有3名是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不仅在农机租金上享受优惠,超额奖励金上也提高了百分之十。
公司引进的适合山地的农机设备
近年来,公司引进百余台套适合山地的农机设备,在双龙、观风海、麻乍等乡镇创建了1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从耕、种、管、收等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机现代化的应用推广。
2024年,公司引进了单垄双行、双垄单行马铃薯收获机、马铃薯杀秧机、马铃薯上土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设备,依托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农机服务信息化,采取“公司+服务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具推广为纽带,着力帮助老百姓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等问题。
如今,在双龙镇凉山村的示范基地里,播种机正以每天60亩的速度作业。机器驶过,起垄、播种、覆膜一气呵成。当地一位农户站在田埂上笑着说:“以前一家人起早贪黑,一天最多种两亩。现在机器一天能种六十亩,省时省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推出了“农机+农技”服务模式,创办农机农艺培训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既会开车又懂种植的“新农人”。
目前,企业每年累计培训500余名农机手,在10个乡镇建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岗位,带动千余人次就业。
“未来五年,我们将探索出一条毕节山地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农户们提供更加优质、更可持续的全产业链服务。”马侦观说道。
“排头兵”的富民经
在开阳县楠木渡镇中合村,碧波荡漾的鲟鱼养殖池边,“兵支书”张天才回想起刚回村时的景象。
开阳县楠木渡镇中合村鲟鱼养殖基地
张天才在部队服役5年,回到地方工作了几年,他待人诚恳,处事冷静稳重,对事情认真负责,有很强的团队意识。2021年,村委正在进行村干部换届选举,他被村干部作为后备干部推荐给镇党委。在上级和村民的支持下,他当选为中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兵支书”张天才在决赛现场
然而,他刚上任就要面对眼前的“烂摊子”:村集体负债累累,此前发展的葡萄、小龙虾、花椒等项目接连失败,村民眼中写满对干部的不信任。
“那段时间,整夜整夜睡不着。”张天才说,军人的本色让他选择迎难而上。他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用了2个多月了解村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户的困难和期盼。通过支部带头清理“三资”、盘活资源,村干部的形象在群众心中悄然改变。
转机来自对家乡资源的重新发现。开阳县作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这片沃土蕴藏着发展的“金钥匙”。张天才敏锐抓住县里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的契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掷地有声:“我们要让富硒产业成为群众的‘富民’产业!”
经过充分调研和民主议事,中合村探索出“党建引领+合作社+公司”的“1+1”发展模式。2023年,贵州省万和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大力实践贵阳市推广的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和村民乡贤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中合村召开乡贤交流座谈会
如今走进中合村,处处可见产业兴旺的景象:22家小型养殖场星罗棋布,百余亩香芋南瓜长势喜人,千亩高粱在风中摇曳生姿,基地养殖中华鲟5万尾,年产约17.5万斤,年产值达385万元,解决稳定就业30余人。
高粱基地
楠木渡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森林覆盖率65%,洋水河、谷撒河穿境而过,乌江沿岸的自然风光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更难得的是,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和“三中心”项目落户本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数字见证变迁:如今,中合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0余万元,解决村民就近稳定就业5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超万元。
站在鲟鱼池边,张天才眺望着远山近水,心中已绘就新的蓝图:“下一步,我们要在做强特色种养的基础上,开发山岔旅游景点,打造乌江生态旅游观光体验区,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古法造油邂逅新媒体
“能站上这个赛场,我深感荣幸与自豪。军营岁月教会我的忠诚、坚毅与担当,是创业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在决赛现场接受采访时,贵州金兔子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晓正表示,感谢大赛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未来,我将继续带着军人的初心,深耕领域、勇闯难关,用实际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誓言。
贵州金兔子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参加第四届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决赛
黔东南天柱县坪地镇那纳村,百年榨油坊里飘出阵阵茶油香。殷晓正和团队成员举着手机,正在直播古法榨油的全过程。
“家人们看,这是最后一道压榨工序,金黄色的茶油马上就要流出来了!”镜头前,身着侗族服装的妇女用力推动榨杆,晶莹的茶油缓缓渗出。
45岁的殷晓正曾是凯里军分区的干部,自主择业后选择了这条与众不同的创业路。2016年,他第一次来到那纳村,就被这个隐藏在群山间的侗寨深深吸引。
“当时榨油坊的老师傅已经70多岁,他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殷晓正回忆道,“看着老人失落的眼神,我决定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于是,他注册了“那纳”商标,设计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包装,开设了网店。但最初几个月,订单寥寥无几。
直到一次偶然的直播,侗族姑娘在榨油坊里边劳动边歌唱,直播间里接连订单不断。“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们要卖的不只是茶油,更是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殷晓正说。
非遗工坊
现在,公司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游链接县里万亩油茶基地,中游在2个非遗直播基地进行内容创作,下游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
在新建的直播基地里,十多个年轻人正在忙碌。有的在剪辑短视频,有的在进行直播带货,有的在设计包装。去年刚从外地返乡的田兴刚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有成就感。”
通过“非遗+电商+内容创作”模式,推动非遗发展与特色内容高效传播。“从军人到创业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敢打硬仗的作风。”殷晓正说。如今,他和团队正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动黔东南优质农产品与非遗产品产销两旺,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活力。
三个军创项目虽然领域不同,但目标一致,让贵州的乡村更加美好。此刻,威宁的马铃薯基地里,农机仍在轰鸣;开阳的鲟鱼池中,鱼儿欢快游动;那纳的榨油坊内,茶香四溢。这些由退役军人开创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贵州的群山之间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