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说说东宝区牌楼镇的来龙村。这名字听着就霸气,是吧?村里老辈人,比如村支书胡为义,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儿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有四条金龙(两条公的,两条母的)在这儿安家落户。
咱先说说东宝区牌楼镇的来龙村。这名字听着就霸气,是吧?村里老辈人,比如村支书胡为义,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儿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有四条金龙(两条公的,两条母的)在这儿安家落户。
为啥选这儿呢?因为这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个天然的避风港。后来沧海桑田,大海变成了陆地,成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那四条龙也不知道去哪儿了,慢慢就有村民搬来这里住,开荒种地,日子过得挺安稳。人越聚越多,就成了一个村子。
大家一想,咱这地界是龙待过的地方啊,就给村子起名叫“来龙村”,意思是“有龙来临之地”。现在你去村里,还能看到他们的Logo就是一条昂首仰望的金龙,他们的新农村就建在传说中那两条阳龙化成的小山冈上。
您看,一个名字,就这么把古老的传说和现在的生活连到一起了,这里头有老百姓对自然敬畏,也对美好生活盼头。
掇刀区这名字本身就有来头。据说跟三国时候的关公有关,他当年在这儿屯兵,有过“刀掇巨石”的典故,所以就叫“掇刀”了。
再说说掇刀石街道的双喜村。这村名啊,听着就喜兴。它以前可不叫这个,叫“双堰”。改名是在1955年冬天,那时候正搞农业合作化,村里要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开成立大会那天,有个叫李祥垓的社员家,养的母牛一下子生了一对双胞胎牛犊!这在农村可是大吉兆。村里的干部们一琢磨,这牛下双犊是“一喜”,高级社成立又是“一喜”,这不成“双喜临门”了嘛!几个干部一商量,临时就把社名从“双堰”改成了“双喜”。
这名儿一叫就是好几十年,不光是咱湖北,连北京那边都知道荆门有个“双喜村”,1958年周总理还亲自给他们签过奖状呢! 后来虽然因为城市发展,村里的畜牧场解散了,但“双喜”这个带着吉祥和奋斗记忆的村名,一直用到了今天。
您说,这是不是记录了咱们老百姓在新时代里,对好日子的期盼和那股子干劲儿?
沙洋县这名字,得从唐朝说起。那时尉迟恭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了个“沙洋堡”,“沙洋”这名儿就打这儿来了。
咱再看看沙洋县十里铺镇的光华村。这村子这些年因为荆荆高铁的沙洋西站建在这儿,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村委会在吴家新场,村里老教师蔡梅权回忆说,这儿古时候有座二圣寺。传说伯夷、叔齐这两位古代的贤人路过这儿,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修了这座庙。
庙一带香火挺旺,世居在这儿的吴姓族人为了做点小买卖,就在寺庙旁边搭了些铺子,赶集的人慢慢就多了。后来吴姓人索性修了三十六个铺子,这地方也就慢慢叫“吴家新场”了。再后来,抗战时期,鬼子占了交通要道十里铺,集市就衰落了。等到解放后,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时候,村民们心里高兴,想着要“光耀中华”,就把名字改成了“光华大队”,“光华”这名字就一直用到现在了。
您瞅瞅,从二圣寺到吴家新场,再到光华村,这名儿的变化,是不是也透着老百姓对国家的感情和对好日子的向往?
最后说说沙洋县的毛李镇。这名儿听起来就实在,它的由来也简单直接,就是老辈人聚族而居留下的印记。
明末清初那会儿,从江西移民过来的毛姓人家在这儿定居,形成了“毛老店”这个聚落,后来跟邻近的“李家场”合并了。两个村子合并,名字就各取一个字,叫“毛李”。这种取名方式在咱们国家农村特别常见,记录着家族的迁徙和融合。虽然后来原来的毛李村落因为建设拆迁了,但“毛李”作为镇名保留了下来,延续着这段历史。
唠了这几个村子,不知道您感觉出来没有?咱们荆门东宝、掇刀、沙洋这些地方,村子们的名字里头,藏着好多故事。
有的名字,像来龙村,装着的是古老的传说和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有的名字,像双喜村,记录的是特定历史时期老百姓的喜悦和那股子创业精神;有的名字,像光华村,寄托的是普通人对国家富强、生活美好的朴素愿望;还有的名字,像毛李镇,直接就是老百姓姓氏的融合,记录着家族迁徙、聚族而居的历史。
来源:水滴石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