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安徽省“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重磅宣布——“安徽历史性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这一突破性成绩不仅振奋人心!更标志着安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双重跨越。在全国工业版图中,安
“从‘传统制造’到‘现代智造’,安徽完成了一场产业革命的跨越式发展。”
安徽省“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11月12日,安徽省“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重磅宣布——“安徽历史性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这一突破性成绩不仅振奋人心!更标志着安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双重跨越。在全国工业版图中,安徽的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跃升!
01
何为工业大省?
工业大省通常是指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工业的经济总量足、产业结构优、创新动能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且在关键产业领域具备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省份。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产业支撑的基础性,工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对GDP贡献率持续保持高位,能够抵御外部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是发展质量的先进性,摆脱对资源型、初级加工产业的依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
三是辐射带动的全局性,工业产业链条完整,不仅能满足省内经济发展需求,还能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承担关键环节,形成较强的产业辐射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与传统工业省份不同,新时代工业大省更强调“质”与“量”的统一,既要具备规模优势,更要拥有创新活力、绿色低碳、品牌价值等核心竞争力。安徽的工业崛起,正是这种新时代工业大省内涵的典型实践。
02
安徽如何进阶为工业大省?
安徽省在工业崛起之前,长期以“农业大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形象存在于全国经济版图中。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安徽省工业相关档案(图源:安徽省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工业基础近乎空白。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布局下,安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开启工业化征程,马钢建成华东首座钢铁基地,铜陵有色开创国内铜工业先河,形成“铜墙铁壁”产业骨架,标志着农业大省向工业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这一时期,安徽工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重、粗、低”特征,主要依赖煤炭、钢铁、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马鞍山铁厂流出了第一炉铁水(图源:安徽日报)
改革开放以后,安徽工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外商投资齐头并进,共同拉动了安徽工业经济发展,构筑起多元协同的工业核心支柱。80年代,安徽家电产业异军突起,冰箱、洗衣机、空调产量稳居全国前列,“轻工大省”成为安徽工业早期的鲜明标签。进入90年代,奇瑞、江淮等企业发展迅速,扛起了民族汽车的工业大旗,推动安徽一举成为全国重要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
这一时期,安徽工业结构实现了从“基础工业”的单一结构向“民生消费与装备制造”的转型,为后续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0年江淮汽车出口玻利维亚(图源:江汽档案)
进入21世纪,安徽工业发展迎来多个转折点。2007年,安徽作出《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明确指出“工业强省是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崛起的重大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紧扣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级战略机遇,将多重政策叠加的“独特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能”,就此按下安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键”。
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以来,安徽聚焦“三地一区”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实现系统性重塑,呈现出“规模跨越、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鲜明特征,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03
安徽为什么能进阶为工业大省?
安徽能够历史性进入工业大省行列,得益于其在多个维度上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突破。
(一)凭“数据”说话
增速领跑,总量进位。2025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居全国第4、长三角第1、中部第1;“十四五”以来,工业对全省GDP的增长支撑持续加码,贡献率从30% 攀升,2025年前三季度已达46.4%,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从长期表现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上工业营收更是实现跨越式进位,全国排名从第12位稳步攀升至第6位,总量实力持续夯实。
全省规上工业营收及全国位次
向“新”而行,结构向优。“十四五”以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擎旗奋进,以规上工业43.6% 的产值比重,强势跻身全国前三;高技术制造业从“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2025年前三季度,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升至46.2%,创“十四五”以来历史新高,凸显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后劲。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底盘愈发坚实,42.4% 的增加值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8个百分点,标志着安徽工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智绿双驱,质效向好。“十四五”以来,安徽规上工业企业由1.8万户增加到近2.5万户,增长近四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至2.33万家;“两化融合”水平从全国第15位跃升至第5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降幅超全国4个百分点,实现了工业增长与能耗增长的成功“脱钩”。
图源:安徽国企网综合
集群地标,“皖军”出海。安徽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以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新能源汽车五年产量激增15倍,2025年前三季度,产量、出口量双双问鼎全国第一;“安徽制造”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席位,全球10% 的显示面板、20% 的光伏组件均打着安徽烙印。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71.9% ,成为驱动外贸升级的核心力量。
图源:新华社
(二)凭“努力”讲话
战略定力,产业布局的果敢与哲学。安徽工业的突破始于对产业趋势的精准预判,当各地还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激烈竞争时,安徽敢于放弃传统产业赛道的既定策略,将资源精准投向新能源汽车、光伏、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这种选择并非盲目追逐热点,而是基于自身资源与产业基础的深思熟虑。
更深层的智慧体现在其“接力棒式”的产业培育模式,政府通过基金引导、平台搭建完成“第一棒”冲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完成“第二棒”交接,最终交由市场机制主导运行,整个过程展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恰到好处的平衡。
图源:安徽新闻联播
转化能力,创新与产业的“超导通道”。安徽最独特的优势在于成功将科教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首先,通过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成功破解了高校成果“不愿转、不会转”的困境,这些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担任起原始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翻译器”。其次,打造覆盖全省的中试孵化平台,为实验室技术提供成熟的“产品化”环境,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与成本。最终,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让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跨越“死亡之谷”,实现商业价值。
图源:合肥广播电视台
生态思维,“服务型”政府的治理革命。政府角色实现了根本转变,安徽通过政策主动找人,通过“场景赋能”为企业提供试验场,以“服务型治理”创造出适宜企业生长的环境。领军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成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优化设计,引导企业“智改数转”,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价值跃升;通过创新改革,带领企业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根本转变。
图源:安徽新闻联播
04
工业大省对安徽意味着什么?
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对安徽而言意味着全方位、深层次的格局之变。
图源:合肥发布
一是“从区域参与者升级为战略枢纽”的战略地位之变。安徽作为长三角成员和中西部产业高地,成为连接东西的工业桥梁。既能承接长三角的创新与产业溢出,又能将先进制造能力辐射中西部,在全国产业链布局与安全保障中扮演起关键节点角色。
二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引领”的经济动力之变。安徽工业已从过去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变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不仅增强了经济韧性与活力,更避免了“低端锁定”困境,为工业强省建设奠定基础。
三是“从产业繁荣迈向共同富裕”的民生使命之变。工业发展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提升了居民收入,税收的增长也为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了保障。同时,绿色制造与单位能耗的下降,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协同,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为共同富裕筑牢根基。
四是“从安徽制造走向安徽品牌”的全球格局之变。安徽工业正从国内竞争迈向全球舞台,其显示面板、光伏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开始全球布局,参与标准制定,使安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从“制造大省”向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强省”跨越。
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是安徽“十四五”时期最重大的发展成就之一,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培育壮大,安徽工业将持续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全球竞争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关于未来,安徽的征程没有终点。
数据来源:安徽新闻联播、安徽日报、安徽发布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