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后不是老了,是刚好卡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却偷偷把直播镜头对准自家果园。
“70后不是老了,是刚好卡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却偷偷把直播镜头对准自家果园。
”刷到这条数据我愣了两秒:抖音银发主播里58%是70后,他们卖的不是面膜是自家腌的酸菜,客单价还比90后高35%。
别急着感慨“中年逆袭”,真相是——他们根本没空演逆袭,只是在想办法把月供、药费、补课费一块挣出来。
我上周回县城,发小他爸老周就是典型样本。56岁,厂里的数控师傅,白天给德国订单调机,晚上七点准时把手机架在灶台,直播卖手工红薯粉。
镜头里他一句话重复三遍,“无添加,我自己都吃”,旁边老伴负责在评论区打“已拍”。
两小时卖出两千斤,利润抵得上他半个月工资。
老周说不是爱折腾,是“厂里年轻人学得快,我得多条腿走路”。
带三个徒弟,厂里每月多给八百块带教费,他把钱直接打给读大二的女儿,备注:别省,吃饭要紧。
长三角那边调研报告说70后技术骨干专利申请量涨四成,听着像神话,其实就藏在老周这样的车间里。
他们搞的不是火箭,是“给旧机器装个便宜传感器,省一个人工”,老板当场奖五千。
数字工匠证书?
老周掏出来塑封挂着,说上厕所路过看一眼,提醒自己“还不能被机器踢掉”。
健康这边更真实。
体检中心熟人偷偷告诉我,70后群体异常项检出率99%,基本没全绿灯。
老周去年查出血糖临界值,他没告诉女儿,自己把晚饭米饭换成豆腐渣,说“嚼着像饲料,但省钱”。
同时间段,他给自己买了份三十年期重疾,保额三十万,每年保费一万二,“就当给闺女攒嫁妆,我活着是存折,走了是支票”。
家庭现金流像漏斗。
老周算过账:父母养老院月费四千,女儿雅思班一次交两万,厂里效益波动,工资条像心电图。
他把直播收益叫“第三工资”,说这话时眼睛盯着地上,好像地上能长出钱。
农业农村部数据说县域电商里70后占65%,我信,因为整个镇快递点排队取货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周”,他们手机壳背后夹着纸条:收件人张阿姨,记得送两袋给隔壁中风的老李。
别把他们当励志标本,他们只是把“活下去”拆成三班倒。
白天是师傅,晚上是主播,深夜是孝子,凌晨是保险受益人。
数字转型?
他们管它叫“多一个挣钱的APP”。
乡村振兴?
他们眼里是“地里的货能换钱,不用看收购站脸色”。
你问累不累,老周反问我:“你有别的办法?
”
我临走他塞给我两包粉丝,包装上印着二维码,扫进去直播间只有九个人,他头像亮着,像没关的车间灯。
那一刻我明白,所谓“数字适应性生存模式”就是:在夹缝里把一天掰成三瓣,用旧手掌抓住新流量,把白发藏在镜头外,把药片碾碎拌进粥里,然后对着手机说:家人们,放心拍,我自己都吃。
来源:爱猫狗的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