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开店做生意的老板,还是上班、消费的普通人,2025年市场监管的力度更实在了。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手开展专项整治,明确对7类违规行为零容忍。千万别觉得有了营业执照就万事大吉,它只是合法经营的基础,不是违规的“保护伞”,只要碰了红线,不管是企业、个
不管是开店做生意的老板,还是上班、消费的普通人,2025年市场监管的力度更实在了。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手开展专项整治,明确对7类违规行为零容忍。千万别觉得有了营业执照就万事大吉,它只是合法经营的基础,不是违规的“保护伞”,只要碰了红线,不管是企业、个体户还是中介,一律依法处罚。下面用大白话结合真实案例和数据,把这些违规行为说清楚,帮大家避开坑。
一、虚开发票偷逃税:罚款50万+追刑责,精准监管躲不开
税务合规是企业的必修课,虚开发票、偷逃税款根本躲不过监管。青岛中昌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65份,虚开金额6481.22万元,税额1101.81万元,价税合计7583.03万元,最终被罚款50万元,相关责任人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现在税务部门的监管越来越精准,不管企业规模大小,只要有虚开发票、骗享税收优惠的行为,都会被查处,别抱有侥幸心理。
二、食品安全违规:小到标签问题,大到违禁添加都要罚
食品安全是底线,不管问题大小都会被严查。北京一家商户销售的鲜桂圆龙眼,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货值金额134.8元,违法所得134.8元,最终被罚款5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另一家公司因食品标签标注不规范,比如配料表未按规定标注、未标注酿造工艺等,违法所得139.67元,被罚款1000元并没收所得。网络外卖平台也不能马虎,甘肃榆中新美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没审查4家入网餐饮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违法所得1.78万元,最终被罚没合计6.78万元 。
三、网络消费侵权:自动续费不提示,罚款0.6万元
很多人都遇到过自动续费的坑,现在这种行为被重点整治。上海茗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省呗APP”销售会员权益包时,虽然协议里写了自动续费,但没在到期前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导致不少人不知情被扣费,最终被警告并罚款0.6万元 。监管部门明确,自动续费必须提前显著提示,不能靠“藏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
四、用工违规:迟到罚款、不发工资条,最高罚5万元
不少企业的用工规矩其实已经违规了。2025年新规明确,上班迟到罚款、请假扣钱、业绩未达标罚1000元、旷工一天罚三天工资,这些行为都不合法。更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不发工资条也会被罚,逾期不改的,企业要罚2万-5万元,法定代表人等负责人还要被罚1万-3万元。另外,强制加班、试用期超过6个月、离职当天不给工资,这些行为也在整治范围内,员工遇到可以依法维权。
五、虚假宣传与商标侵权:罚没并重,涉案超百万可追刑责
商家为了卖货夸大宣传、侵权商标,现在查得特别严。青海一家商贸公司在直播里用医疗用语推销普通西梅饮,销售金额20.58万元,最终被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合计12.35万元。江苏有人没获授权就生产“亚朵星球”品牌枕头,违法经营额超100万元,因为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不管是线上直播还是线下门店,宣传时都得有依据,不能乱吹,也不能碰别人的注册商标。
六、非法职业中介:“黑职介”“培训贷”最高罚5万
找工作环节的违规行为也在重点整治范围内。没拿到劳务派遣许可证就开展业务、高危岗位用劳务派遣人员、拖欠派遣员工工资社保,这些行为最高可罚3万元。还有“黑职介”无证经营、诱导求职者办“培训贷”,最高罚5万元,泄露求职者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信息,情节严重的还会追究刑事责任。企业用工要规范,求职者找工作也得认准正规渠道,避免被骗。
七、计量作弊:出租车多收费,罚款3.1万元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计量作弊行为,现在也会被严肃查处。天津26辆出租车装了计价器作弊装置,有的还超期未检定,多收乘客费用,最终被没收作弊装置,合计罚款3.1万元,提供安装服务的人还被移送公安。不管是出租车计价、超市称重还是加油站加油,计量器具都得合规,不能靠作弊坑消费者。
2025年的专项整治覆盖了经营、用工、财税、消费等多个领域,案例和数据都说明,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道。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普通人,了解这些规定既能避免踩坑,也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类违规行为?对于这些整治措施,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初心艾丽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