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自传 (102):电视剧拍摄遇挫,回归评书销售再寻出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07:09 1

摘要:我联系好后,把这位作者请到北京,安排住在广院附近的化工部招待所。我跟他一谈,他满口答应:“单老师,写电视连续剧跟写广播连续剧没啥区别,这事就包在我身上!” 我听完很放心,跟他说:“这部剧的故事蓝本是我录制过的评书《红碧云》,现在改名叫《风尘豪客》。你先听听我的

筹备《风尘豪客》电视剧,最关键的就是剧本,没人写剧本一切都无从谈起。后来经我介绍,找到了一位多次获奖的广播连续剧作者,他笔力过硬,众人都同意邀请他。

我联系好后,把这位作者请到北京,安排住在广院附近的化工部招待所。我跟他一谈,他满口答应:“单老师,写电视连续剧跟写广播连续剧没啥区别,这事就包在我身上!” 我听完很放心,跟他说:“这部剧的故事蓝本是我录制过的评书《红碧云》,现在改名叫《风尘豪客》。你先听听我的录音、看看这本书,做到心里有数再编剧。” 他点头答应。

头些日子,他专心致志地读书、听录音。后来他提出,自己从没到过北京,就算来过也是匆匆路过,这次想好好在北京逛逛。我满足了他的要求,之后陪着他游览了北京各大名胜景点,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白云观、北海等能去的地方都去了。

这位作者还说自己胃口不好,吃东西得合口味。为了保证他的状态、满足他的要求,我跟食堂联系好,每天给他加餐做可口的。时光流逝,转眼十几天过去了,他还没动笔。我催促他:“筹备组已经成立了,就等着剧本呢,你得抓紧时间。”

他向我提了个要求:“单老师,我相信你,但对你剧组的人不了解,我担心写完之后能不能及时给我稿费。” 我一听笑了:“你放心,由我担保,一分钱也不会亏欠你,只要把剧本写好,说不定还能多给你钱。” 他一听,满口答应下来。

又过了十几天,我一问,他还是没动笔。我有点着急了:“你怎么还没动笔?” 他说:“书我看完了,录音也听了两次,现在正在构思,很快就能写完。” 我们只好耐心等着。再等十几天,我再问,他才写了一集半。我顿时火了:“这也太慢了!这么长时间才写一集半,叫我怎么跟大家交代?”

作者辩解:“这一集半相当精彩,开头与众不同。你不信把人召集起来,我读一读剧本,让大家听听。” 我说:“好啊。” 为了安抚众人,我把投资方和剧组人员都找来,听这位作者朗读他的大作。结果他声情并茂地读完,嘴里都冒白沫了,可听的人却大失所望,纷纷摇头,觉得本子写得不行,跟原书差距太大。

我心灰意冷,好不容易盼着他写完两集,他却再也写不下去了,还向我提出:“你另请高明吧,这东西太难了,我实在写不出来。” 我一听,心想真是看错了人,耽误了一个多月才写出两集,还没达标,这种人不能再用了。我们也没亏待他,给了他四千块钱,让他离开了。

他走了,剧本的事又成了难题。大家想来想去,肖建禄又推荐了一个人 —— 北京青年报副刊的主任,笔头子相当硬,也是我们的好朋友。他说:“写本子不成问题,但我时间有限,咱们都是朋友,我尽量把这活接下来,尽快完成。” 我们听完这才放心。

说简短点,十几天过去了,这位朋友又找到我和肖建禄:“本来我想把这活完成,但副刊工作压力太大,我实在忙不过来,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又是十天白过去了,一个字也没写。

怎么办呢?大家研究后,肖建禄跟我说:“单老师,我看这事就由你来完成吧!书是你的,你比谁都了解情况,写起来得心应手,又有一定经验,干脆就由你担任编剧得了,不然我们上哪找人去?” 说实话,我当时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再加上时间紧迫,只好咬着牙答应下来。

打那之后,我不录书了,也不干其他工作了,甚至连门都不出,甩开膀子写起了剧本。一开始三天能写出一集,后来写顺了,有时候一天就能完成一集。不到一个月,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的剧本就完成了。我把大家集中起来,逐集给大家读了一遍,在座的人都深感满意:“行,就是它了!”

剧本终于出炉,筹备小组那边也把演员请得差不多了。把剧本修改好后,分发给演员手里,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就在这时,我又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要给《曲苑杂坛》评书联播节目录制电视评书。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绝对不能错过。于是我立马赶到中央电视台,见到了负责人王晓和汪文华两位同志,当面谈妥,在某月某日开始录制二百讲电视评书《薛家将》。

之后我带着女儿住进了中央电视台安排的翠微宾馆。剧组那边有专人负责,我插不上手,而且剧本任务也完成了,就等着开拍消息,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录制《薛家将》。我心里暗想,中央电视台覆盖全国,影响之大不必多说,《曲苑杂坛》节目相当火,评书栏目也很受欢迎,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一定全力以赴把《薛家将》录好。

因此我每天集中精力录制这部电视评书,可那边剧组的工作也非常繁忙,有时候事情定不下来,他们就到翠微宾馆找我。我上午录书,有时候下午就得赶到亚运村参加剧组的工作,一天两条腿走路,忙个不停。

好不容易录完二百讲《薛家将》,我不得不暂时停一下 —— 因为《薛家将》还有续集,也得录二百讲。于是我跟汪文华同志请了假:“这二百讲能播放七个来月,我抽出时间去安排我自己的事。” 汪文华同志同意了,我离开了翠微宾馆,又回到了剧组。

回到剧组,我要做的就是选景和找合作方 —— 合作方起码得懂电视剧拍摄。我们首先找到了河北电影制片厂,见到了厂长和负责人,经过谈判,他们同意加入剧组,专门负责服化道和派出导演,条件是利润三三一分成,投资方也同意了。

换句话说,投资方投了三百万,等把三百万成本挣回来后,投资方不亏本,剩下的利润我们三家平分。当时大家都想得挺好,这部电视剧如果能走红,每家盈利都相当可观。人总是往好的方面想,没考虑万一不行怎么办,不过往好处想也是一种动力,谁想赔钱呢?因此我们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河北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陪着我们在河北省到处选拍摄地点,确定最佳拍摄地。我们起早贪黑,一路奔波,一口气走了十几个地方。我每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着急上火,结果毒火攻心,后背起了个大疙瘩,疼得要命,汽车一颠簸就忍受不了。

因为走的都是小地方,没有大医院,后来只好自己 “手术”—— 由肖建禄同志负责,用大针给我挑破疙瘩,挤出了很多脓血,这才减轻了我的痛苦。你说这 “手术” 也没感染,看来人就得活得皮实点。要是一般情况,早就住院治疗了,但当时特殊情况,没办法,就上了点消炎药、抹了点消毒药,包扎一下也就算了。我带着伤继续选景,后来好不容易在正定县选到了合适的地方 —— 正定县城内有荣国府、宁国府,是拍摄《红楼梦》遗留下来的场地,非常理想。

经过跟当地主管部门协商,我们租用了这两个场地,剧组全部搬到正定,住在正定宾馆。剧组成立那天还举行了庆祝大会,三天之后正式开机。剧组全体人员住在前楼,我带着女儿住在后楼。

这回我彻底改行了,评书不录了,广播评书也停了,全身心投身到电视剧的拍摄工作中。过去都是我一个人说书,现在剧组上上下下一百来人,真是应了那句话: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东北话叫 “人上一百,行行晒晒”),长短不齐。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很难快速融合在一起。

这部剧拍摄不久,剧组内部就出现了矛盾,各部门之间产生分歧,主演之间也存在意见不合。我们这个领导班子成了 “调解小组”,劝完这个劝那个,每天都在平息纷争。

接下来又出了问题,演员们说伙食不好,需要改善。我们只好专门派出一个人管理伙食,每天争取有酒有肉,还有鸡鸭,大家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我在旁边看得非常清楚,一方面是资方(投资方),一方面是劳方(演员),资方总想着少花钱多办事,劳方则想着提高工资和待遇,双方总是有分歧,真是不容易。

好不容易熬过了一百多天,四个多月的时间,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风尘豪客》总算杀青了,我们悬着的心这才平静下来。杀青之后,剧组举行了庆功大会,之后大家就分道扬镳,接下来就是推销电视剧的问题了 —— 现在有了成品,得找到买家才行,这可是个艰巨的工作。

剧组派出几路人马去销售《风尘豪客》的录像带,我闲了下来,带着女儿又返回北京,等候最后的消息。几十天过去了,反馈回来的消息令人失望,几路人马到处碰壁,跟之前推销评书录像带差不多,没人愿意要。

要说一家都没有也有点过分,有的电视台看完录像带后表示需要,但把价钱压得极低。我们做了成本核算,要是按这个价钱卖,连三百万投资的一半都捞不回来,更别说盈利了。我听完这个消息,着急上火,满嘴起大泡。后来冷静下来一想,爱怎么着怎么着吧,我赶紧把心收回来,还是安心录制我的电视评书,电视剧的事就当是一段插曲。

之后我又跟中央电视台的汪文华同志取得联系,接着录制《薛家将》的后部。在此期间,我们领导班子还去了一次上海,参加了国际电视节,准备在这个会上尽量把电视剧录像带推出去,结果还是失望而回。

我痛定思痛,仔细想了想,失败不是无缘无故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剧本失败。对我来说,我就是个说评书的,写评书本子还可以,写电视剧剧本我就是个门外汉,那个本子根本拿不出手,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二,资金不足。资方出的三百万拍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本来就不够,有的地方不得不删减,该宏大的场面变成了小场面,很不吸引人;第三,导演能力有限。河北电影制片厂给我们派的这位导演是个大好人,文化水平也可以,但有点软弱。在拍摄现场我发现,他有时候不给演员说戏,演员向他提出问题他也解答不上来,总是告诉演员 “你自己理解吧,你看怎么拍好就怎么拍”,这样的导演怎么能导出好剧呢?再加上演员知名度不高,大家都想看大明星、大制作,一般演员根本抓不住观众。综合这几方面原因,这部电视剧注定无法成功。

为了把亏损捞回来,我和肖建禄做了分工:由他代表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跟投资方联合在一起,在全国范围内推销电视剧录像带;我留下来守住阵地,把公司迁到了红庙,租了一个三层楼,我和女儿专门推销评书录像带。

我心里早打算好了,放弃电视剧行业 —— 我是个外行,不懂影视剧的游戏规则,放弃自己的长处去做短处,没有不败的道理。所以我早就收心了,给汪文华同志录完《薛家将》后续之后,就在红庙的办公室全力推销我的评书录像带。

在我和女儿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向全国几百家电台发了信件,说明我们手头有哪些评书录像带,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而且给出的价钱很优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艰苦努力下,终于获得了成果,先后有五十多家电台表示需要我们的评书录像带。

公司的形势为之一变,大家都兴奋起来,开始忙着录制、打包录像带。由于人手不够,我马上发信让儿子和儿媳妇迅速赶到北京协助工作。不久,他们夫妻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全力投入到评书的销售工作中。

不久,我的家乡 —— 河北涞水县容城最长寿酒厂的人找到了我,要求我们合伙开办酒厂。你说我当时怎么那么糊涂,为了把电视剧的亏损捞回来,我不顾一切想做各种买卖,到处插手,还觉得这是个好事。因此我专程赶到河北省涞水县前去视察,之后跟酒厂的负责人达成协议,决定合伙办酒厂。

来源:说古讲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