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那个暴雨天,十二岁的儿子抱着伞在单位楼下等我,裤脚滴着水,手里却稳稳捧着热姜茶,我才突然读懂:所谓顶级好命,不过是孩子心里有你。
再看自家阳台上正用放大镜烧蚂蚁的儿子,心里那杆比较的秤就“咯噔”斜了。
别人家孩子是精装典藏版,我家这个像是老天随手发的体验装。
直到那个暴雨天,十二岁的儿子抱着伞在单位楼下等我,裤脚滴着水,手里却稳稳捧着热姜茶,我才突然读懂:所谓顶级好命,不过是孩子心里有你。
培训机构墙上贴着“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的标语,写字楼电梯里循环播放着“3岁识字5岁编程”的广告。
英国教育协会去年发布的报告却显示,在追踪调查的5000名天才儿童中,仅有12%因早期高压教育获得长期幸福。
我家对门张姐砸了20万给女儿学花样滑冰,结果孩子每次上冰都哭,现在见着白色羽绒服就发抖。
相比之下,我和妻子更愿意带儿子去菜场挑活鱼,教他看商贩如何用稻草捆螃蟹:“绳子太紧会勒断蟹腿,就像人绷得太紧会折断灵气。”
有些教育是秤,称得出分数却量不出温度。儿子三年级时考了62分,卷子藏书包里三天没敢掏。
发现那晚我正煮面,氤氲热气里看他缩成一小团,突然想起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儿童对挫折的承受力,取决于他是否确信自己被无条件爱着。”
于是把西红柿炒蛋堆到他碗尖:“考砸了的面条要比考好了的香,因为能多吃半碗。”
后来他自己发明了“错题游戏本”,把数学题编成《植物大战僵尸》剧情,期末居然蹿到85分。
这让我想起成都七中那位特级教师的发现:最让学困生逆袭的,从来不是题海战术,而是父母那句“我相信你下次能不同”。
上海某重点中学做过十年跟踪调查,那些总给父母留热饭、主动给邻居老人拎菜篮的孩子,成年后抑郁症发病率比“精致利己型”低47%。
上周儿子在便利店,坚持要把最后一串关东煮让给身后咳嗽的老奶奶,回来路上他忽然说:“妈妈你记得吗?
去年姥姥住院时,你也总把空调位让给临床那个没家属的爷爷。”原来我们的一举一动,早就像雨滴渗入土壤般,在孩子心里长出慈悲的根系。
如今儿子仍然背不全乘法表,但他会在妹妹打针时捂住她的眼睛;偶尔考砸了,反倒学着我的样子炒盘蔫掉的青菜说“失败菜肴配失败战绩”。
看着他在厨房手忙脚乱的身影,我突然理解犹太谚语里那句话:“培养孩子需要整片森林的耐心,但回报你的将是整片星空的明亮。”
所谓顶配人生,不过是当你老了,那个曾经烧蚂蚁的小男孩,依然记得把你的药片分装成晨昏两格,依然会在雨夜提着伞说:“爸,站着别动。
这比任何荣誉榜都金贵——因为爱的教育从不需要观众,它的奖状就贴在平凡日子的每个晨昏里。
来源:东方不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