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有人说“文科无用”“文史哲就业难”,但真实情况到底咋样?教育部最新就业报告显示,虽然文科就业率比理工科略低,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元。下面就用同校文史哲本硕毕业生的真实案例,聊聊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三个专业的就业现状,给正在迷茫的文科同学做个参考。
总有人说“文科无用”“文史哲就业难”,但真实情况到底咋样?教育部最新就业报告显示,虽然文科就业率比理工科略低,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元。下面就用同校文史哲本硕毕业生的真实案例,聊聊哲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三个专业的就业现状,给正在迷茫的文科同学做个参考。
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路数差得挺多,要么往高端行业冲,要么选安稳路子。女生A是典型的“卷王”,本科除了学哲学,还辅修了商科,成绩常年第一,啥技能都精通。海外读完硕士后,进了大型咨询公司,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全国各地飞,薪资虽然没明说,但业内都知道这类岗位待遇不低。女生B就不一样了,硕士在公司营销部门实习过,最后没要转正名额,考了老家的公务员,成了政治老师。现在日子过得挺舒服,朋友圈不是发上课的照片,就是晒学生和旅游的动态。
还有些哲学毕业生选了灵活就业。女生C因为个人和家里的原因,没找固定工作,一边在国际教育机构教雅思,一边试着做身心咨询的小生意。虽然时间自由,但总担心收入不稳定,心里挺焦虑。男生D本科毕业就直接上班了,在广告行业做了好几年运营,文案、拍视频、做播客样样行,在上海站稳了脚跟,经常旅游,和女朋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男生E则走了学术路,本科直接保送本校哲学博士,导师是行业大牛,已经发表了好几篇核心期刊论文,还和本科女友领了证,就是现在正为毕业的事犯愁。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求稳,也有不少人跨界发展。女生F本硕毕业后,考了老家的选调生,去基层待了一年,现在工作挺低调,朋友圈偶尔转发官方的工作内容。女生G进了文化类国企做编辑,一年总收入大概12万,五险一金齐全,还有补充公积金,周末双休,偶尔出个差,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很好,她自己挺满意。
也有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往海外和新兴领域发展。女生H本科成绩中等偏上,学了不少技能,在好几家头部大厂实习过,一开始做产品经理,后来想转设计。海外读硕士时改学了UI交互设计,现在在美国一家中型科技公司实习,长期打算留在国外。女生I则一直深耕文化领域,硕士期间就在上海一家知名文化传媒公司做记者、编辑,积累了不少作品和人脉,毕业后进了另一家知名媒体,继续做文化内容编辑,把兴趣变成了职业。
历史学专业的就业案例虽然少,但跨度特别大。男生J本科保研到顶尖名校读历史学硕士,原本计划去法国读博,因为疫情和其他原因没去成,最后进了一家大厂,做和用户研究相关的工作。这打破了大家对历史学毕业生“只能教书或做研究”的印象,原来历史专业也能进互联网行业。
从这三个专业的就业案例能看出来,文史哲专业不是只有“考公、教书”两条路,体制内稳定岗、企业跨界岗、自由职业、学术深造,可选的方向多着呢。教育部也一直说,要优化文科人才培养,让文科毕业生更有实践能力和跨界思维,这和这些毕业生的选择正好对上了。
对文史哲专业的同学来说,想找好工作,得做好三件事:一是既要学好本专业,也要学些跨界技能,比如哲学辅修商科、汉语言文学学设计;二是重视实习,多去好公司实习,积累经验和人脉;三是想清楚自己适合啥,是喜欢安稳的体制内,还是有挑战的企业,或是想做学术。
别再被“文科就业难”的说法吓住了,社会需要文科人才的底蕴和智慧,只要找对方向、提升自己,文史哲毕业生照样能在各行各业发光。
来源:w.无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