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这样围绕“血型+卵巢癌”的私信,其实不少。血型到底能不能决定卵巢癌风险?A、B、O、AB里,谁更“危险”?先说结论:有点关系,但远没到“谁是谁命”的程度。
“医生,我是A型血,听说最容易得卵巢癌,我完了吧?”
“那我是O型血,是不是就比较安全?”
“朋友说B型、AB型也不妙,我到底算不算高危人群?”
像这样围绕“血型+卵巢癌”的私信,其实不少。血型到底能不能决定卵巢癌风险?A、B、O、AB里,谁更“危险”?先说结论:有点关系,但远没到“谁是谁命”的程度。
先看看研究怎么说。早期有不少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把卵巢癌患者的血型分布,和普通人群做对比,确实发现卵巢癌人群里,A型血的比例往往略高一些,O型血略低一点。后来有荟萃分析把7个研究、近一万名卵巢上皮癌患者的数据凑在一起,得出的总体趋势也是:A型血的发病风险稍微偏高,O型血略偏低,B型和AB型多半夹在中间。
但也不是所有研究都一边倒。有的大型前瞻性队列发现,带“B抗原”的人(也就是B型和AB型)卵巢癌发生率略高,而A型并不突出;还有研究提示,B型患者的生存结局反而可能更好一点。所以,如果非要给四种血型排个“卵巢癌风险榜”,大致可以这么理解:A型可能略微偏高、O型略微偏低,B型和AB型在中间,而且不同研究之间经常“打架”。
更关键的是,这种差异有多大?目前看到的是“小数点级别”的变化,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大鸿沟。普通女性一生中得卵巢癌的概率本来就不到2%, 就算某种血型风险略高一点,也更像是从“1.5%变成1.7%”,而不是从“2%飙到20%”。对个体来说,这种差异往往被其他更粗暴的因素“淹没”了。
那为啥血型会和卵巢癌扯上一点关系?目前也只是推测。ABO血型本质上,是细胞表面一些“糖链小标签”的差异,这些标签不仅在红细胞上存在,也出现在血管内皮、上皮组织以及肿瘤细胞上。部分研究认为,它们可能会轻微影响血液黏稠度、炎症反应、免疫细胞识别等过程,从而在“肿瘤能不能顺利长大、扩散”这件事上添一点砖、搬一点瓦。但这类机制还远没到被写进指南的程度,只能当作“科学家在继续摸索的方向”,而不是普通人需要紧张的重点。
真正把卵巢癌风险拉开档位的,其实是别的东西。比如年龄:卵巢癌更多见于绝经后女性,50岁以后风险明显上升,很多病例集中在60岁左右。 再比如家族史和遗传:如果家族里有多位近亲得过卵巢癌或乳腺癌,尤其是比较年轻就发病,或者检测出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那么一生中得卵巢癌的风险可以从不到2%,抬到十几、甚至三四十个百分点,这已经是量级上的差别了。
生育和月经史也是关键因素:很晚才生第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足月妊娠、月经来得特别早、停得特别晚,这些情况意味着卵巢一生中排卵的总次数更多,“反复修修补补”的机会增加,出错的空间也随之变大。再叠加肥胖、长期缺乏运动、部分激素替代治疗、内异症等情况,风险会继续往上加码。和这些相比,血型的那点影响,更像是背景里的小噪音。
很多人接下来会问一个现实问题:既然A型血可能稍微危险一点,那要不要因为血型,额外做一些卵巢癌筛查?目前各大指南给出的态度比较一致: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分层,主要是看家族史和基因情况,而不是血型。就算是高危人群,适不适合做基因检测、要不要考虑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也都需要在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更不可能仅凭“我是某型血”来下结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女性来说,规律的妇科体检、对身体异常的敏感度,远比记住自己是A还是O重要得多。
那普通女性可以把精力放在哪几件事上?第一,搞清楚自己的“起跑线”。回忆一下家族里有没有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病史,尤其是发病年龄较早的直系亲属。如果有明显聚集,可以和医生聊聊,看看有没有必要转给遗传咨询门诊,评估自己是否属于遗传性肿瘤高危人群。
第二,在能改的地方认真做减法。维持相对稳定、不过重的体重,多走路、多活动,少久坐,对包括卵巢癌在内的多种肿瘤风险都有帮助,也能顺带照顾心血管和血糖。 对于需要用激素替代治疗缓解更年期症状的女性,提前和医生充分讨论利弊,尽量用足够但不过量的剂量、适当的疗程。同时,一些研究显示,长期规范使用口服避孕药,可以明显降低卵巢癌风险,这一点在多项人群研究中都被反复观察到,只是避孕药本身也有利有弊,是否适合自己,仍然要交给专业医生评估。
第三,对卵巢癌的“报警信号”多一分敏感。卵巢癌早期往往症状不典型,但长期反复的腹胀、下腹隐痛、总觉得很快就吃饱、尿频、体重莫名其妙下降或上升、绝经后又出现私处流血,这些变化如果持续一个多月以上,就值得去正规医院的妇科看看,而不是一直归咎于“肠胃不好”“最近上火”“可能是宫寒”。大部分人最后查出来未必是癌症,更多是良性的妇科问题,但能早点把真正的风险排除掉,本身就是一种安心。
如果你现在正盯着自己的血型发愁,可以把这句话记下来:血型和卵巢癌风险,也许有一点点关系,但远不是命运的剧本。A型血的确可能在统计上略高一些,O型血略低一点,B型和AB型大多徘徊在中间,但决定你一生风险高低的,更是年龄、基因、体重、激素暴露、是否愿意为自己安排运动和体检这些可以被看见、也可以被改变的东西。与其纠结“我是哪一型血比较亏”,不如从今天开始,默默在可控的地方给自己多加几层防护,这比任何“血型占卜”都更靠谱。
来源:有品位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