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里那只擦汗的手一直在抖,球台另一侧的山东姑娘孙艺祯可能没注意到,比分被追平后,朱雨玲拿毛巾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0比6到9比6,30岁血癌康复者朱雨玲把全运会小将打到愣在原地
镜头里那只擦汗的手一直在抖,球台另一侧的山东姑娘孙艺祯可能没注意到,比分被追平后,朱雨玲拿毛巾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0比6落后时,现场播报员已经提前念出小将的晋级预告,结果9分一口气被啃光,观众席爆出第一声惊呼。
很多人后知后觉,这是离开国家队三年的朱雨玲第一次在全国电视直播里赢球。
她赢球的方式很老派:不拼速度,靠落点;不吼叫,靠节奏。
第一局连追9分那几板,球回到对手正手位短球,看似软,却刚好让孙艺祯拉不出质量,回球一出界,朱雨玲只是轻轻点头。
第五局12比10,她发了一个侧旋短球,对方拧拉出界,镜头扫过,她低头系鞋带,脸上没有表情。
第六局11比2,小将心态崩了,朱雨玲还是没喊一句。
有人把这段逆转剪成短视频,配文说老兵不死,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是一句:她连呼吸都在节省体力。
外人看着热血,内行看出残酷:30岁的膝盖、癌症康复者的肺活量、代表澳门队孤军奋战的现实,每一分都在透支。
赛后混采区,记者问她怎么做到的,她只回了四个字:不想输。
不想输的背后,是很多人没看完的数据。
朱雨玲的世界排名从清零到第六,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期间打了六站WTT支线赛,五站夺冠,积分全是自己一场场攒的。
澳门队没有康复师,她自带理疗床,比赛完回酒店做冰敷,第二天一早再赶早班机。
教练组其实就是她一个人,赛前写战术笔记,赛后剪视频,队员兼教练的身份让她的每一天都像在走钢丝。
全运会预选赛开始前,她原本只打算带队员,报名表递上去才发现队里没人能进正赛,她把自己名字填上去,工作人员反复确认三次。
那天起,她每天训练完加练四十分钟接发球,晚上十一点准时吃药,药单上写着激素名,副作用是骨质疏松。
医生劝她别冒险,她回:我就打一年,让澳门队有个种子,以后小孩参赛不用从资格赛打。
11月10日这场胜利,让澳门队第一次在全运会乒乓球女单16强里有了名字。
下一轮对手是李雅可,河北队新秀,孙颖莎的同门小师妹,世界排名比她低十位,却比她年轻八岁。
外界又开始算赔率,说年轻人体力好,说朱雨玲的伤随时可能复发。
她听见只笑笑,转头去热身场,自己捡球,自己摆球,自己当陪练。
很多人把她的故事当励志片,忽略了一个冰冷事实:竞技体育不会给老将留情面。
全运会每四年一次,她最多还能打两届,身体却随时可能报警。
她自己也清楚,所以赢球后没提奥运、没提冠军,只说希望更多澳门小朋友看见,原来乒乓球可以打到30岁。
这句话被当地一家小学写进公众号,配图是她蹲下来和一年级学生击掌,手掌上贴着肌效贴。
有人算过,从0比6到9比6那几分,她平均两拍之内就能变线,角度拉到对手最难受的腋下位置。
这种手感需要上万小时训练,也需要无数次失败。
2019年她在世界杯半决赛被伊藤美诚逆转,赛后被网暴,微博评论区留下三万多条骂声。
同年体检报告出来,免疫指标异常,她谁也没告诉,一个人去医院做骨穿。
后来确诊,她才把病历截图发给父母,第一句是:对不起,我可能得歇一阵。
三年过去,当初骂她的账号有的注销,有的改名,她却回到赛场。
没人再提那场败仗,也没人再嘲笑她发福的身材,大家只记得她0比6落后时面无表情追分的样子。
这种反差,让看惯青春风暴的乒乓球迷突然意识到,原来坚持本身就能赢,不一定非得拿金牌。
下一轮比赛时间定在11月12日晚,球票提前售罄,很多观众第一次为澳门队加油。
朱雨玲说,如果输了,她就回澳门给小孩上课;如果赢了,继续打。
她不给自己留退路,也不给对手留情面。
媒体问她目标,她答:把每一分发清楚。
这句话被写在全运会官方海报上,没有感叹号,没有修饰,就像她打球的方式,平淡,却足够锋利。
来源:单纯生活家LmMOc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