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邓超一条微博把14岁的等等直接送上热搜:父子俩在球场单挑,照片里等等单手抓球、手臂线条拉满,评论区齐刷刷刷“这身高快赶上爸爸了吧”。
11月12日,邓超一条微博把14岁的等等直接送上热搜:父子俩在球场单挑,照片里等等单手抓球、手臂线条拉满,评论区齐刷刷刷“这身高快赶上爸爸了吧”。
没人再关心明星晒娃,大家盯着的是——这孩子真能打。
别急着喊“星二代镀金”。
上海U14联赛去年12月落幕,等等场均18.7分,带队拿亚军;最新流出的训练视频里,他踩着标准框完成扣篮,肩背舒展得像一张拉满的弓。
数据不会说谎,身高从年初的185 cm蹿到190 cm,骨龄预测还有2-3厘米空间,臂展+8,静态天赋已经摸到职业队门槛。
更狠的是自律。
孙俪1月采访里随口一句“家庭公约”被很多人滑过,其实藏着魔鬼细节:每天6点起床,5:30到7点球场雷打不动;训练表是等等自己用PPT写的,分“投篮-控球-力量-拉伸”四大模块,强度按NBA选秀模板排,旁边画着小小的笑脸“完成后可以打30分钟2K”。
邓超在《五哈》里把这张表拿出来,职业球员王哲林看完只说一句:“我14岁练不到这么细。
”
有人担心“学业别废了”。
等等读的是上海某国际学校的IB课程,学分绩点5.8(满分7),英文写战术报告被老师当范文。
孙俪的原话是:“球要打,书也要读,IB的论文题目他自己选的是‘篮球战术中的空间经济学’,写不出来就别想上球场。
”——把爱好变成研究课题,这才是“双减”后高端家庭最卷的地方。
CBA青年队已经闻风而动。2023星锐赛解说李克在直播间爆料:两家俱乐部私下发出试训邀请,一份合同摆在桌上,被孙俪按下,“打完16岁耐克巅峰赛再谈”。
不是耍大牌,而是IB毕业才能拿NCAA D1资格,万一文化课拖后腿,职业路直接变窄。
明星爸妈此刻比谁都清醒:选项越多,越不能提前All in。
镜头外,等等在老爸新片《中国乒乓2》里客串少年球员,动作戏份自己设计,一条过。
陈赫路演时笑称要当他经纪人,等等回了一句:“叔叔,我先拿份E10合同,再考虑签你。
”台下观众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E10是CBA青训最低年薪,小孩已经把行业黑话摸得门儿清。
故事听爽了,能带走什么?
三条干货,不分年龄:
1. 天赋只是入场券。
等等的弹跳、臂展、球感确实好,但同区队里静态比他夸张的孩子不止一个,最后数据断层领先,靠的是“训练颗粒度”——把每一次出手都录下来,用Python跑热区图,两周淘汰掉命中率低于35%的点位,只练高效的。
普通人减肥、学乐器、考证书同理:精准反馈+即时剔除无效动作,才能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2. 家庭最大的投入不是钱,是“陪练密度”。
邓超孙俪轮流早起送球场,妈妈负责录像,爸爸负责剪辑,回家吃饭桌上就能复盘。
孩子任何一项长期技能,前三年都需要“家长同步成长”,要么你懂行,要么你学会搜索、提问、找资源。
甩给教练、扔给补习班的,多半坚持不到出成绩那天。
3. 别把路走窄。
等等的Plan A是CBA,Plan B是NCAA,Plan C可以回娱乐圈,Plan D还能用IB文凭申英国G5。多条腿走路听起来凡尔赛,本质是给风险上保险。
普通人一样:上班之余把副业、证书、人脉铺成“能力组合”,一旦主赛道塌方,第二曲线才能无缝接上。
14岁,身高190,能扣篮,会写IB论文,镜头感在线,还知道自己要干嘛——这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别人家系统”的产物:天赋×自律×信息密度×家庭协同。
你不必复制明星的资源,但可以复制系统:找到精准反馈工具,让家人成为队友,把目标拆成可量化的每日任务,再留一条可进可退的折返通道。
球场灯光熄灭,等等把篮球塞进背包,拉上拉链,跟老爸击掌:“明天6点,别迟到。
”邓超微博配文只有一句:“少年,向上跑。
”故事到这里就够了——剩下的,交给他自己,也交给每一个想把自己练成“高配版”的普通人。
来源:高贵春风TVM1P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