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调查632名感染乙肝人士,吃惊发现:患乙肝的人,有4大共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09:30 1

摘要:感染乙肝的患者,有些共性,常常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协和医院曾对632名乙肝感染者进行深入调查,数据出炉后,连我们这些老临床医生都轻微皱了皱眉头。

感染乙肝的患者,有些共性,常常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协和医院曾对632名乙肝感染者进行深入调查,数据出炉后,连我们这些老临床医生都轻微皱了皱眉头。

不是因为感染人数的多,而是他们身上的某些共通点,几乎像是被某种隐性逻辑牵引着,精准地落在了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刚满35岁的男性患者,初诊时并无明显不适,只是单位体检发现了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顺带查了个乙肝五项,结果一看,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HBVDNA定量高达8.6×10⁷IU/ml

他满脸错愕地问我:“我没感觉哪里不舒服,是不是仪器搞错了?”但他确实是典型的乙肝高复制期感染者,病毒正在体内悄然活动,肝细胞正缓慢受损。

协和这份研究报告指出,乙肝感染者中有超过74%的人在确诊时无明显症状,仅靠体检发现。这个数字听上去没什么杀伤力,

可你换个角度想:十个乙肝患者里有七个自己不知道,继续正常生活、喝酒应酬、熬夜加班,几年后肝功能一查,往往已经走到了肝硬化的边缘。

更值得警惕的是,研究中发现,这632人中有近一半长期处于高压力、高疲劳的生活状态。他们普遍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饮食不规律,工作节奏快。肝脏是个沉默寡言的器官,但它又是最不能容忍“过劳”的器官。

长期熬夜、应酬饮酒,等于是每天往肝脏上泼油再点火。病毒复制本就让肝细胞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再叠加外界刺激,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的速度远超想象

我有一个病人是IT行业的中层管理,年薪不低,生活节奏极快。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医生,我真没空生病。”

可是肝癌从来不会问你有没有空。等到他感到右上腹隐痛,来做B超时,肝脏已经出现了2.3厘米的低回声结节,后续MRI提示是早期肝癌,且极有可能是乙肝病毒相关的恶性变。

协和的这一研究数据中还有一项让我印象深刻:约53%的乙肝感染者存在家族感染史。这说明一个问题:乙肝并非完全“新发”,更多是从小带着病毒长大,尤其是在出生前未及时接种疫苗或母婴传播未被阻断的情况下。

这个群体往往自小身体适应了病毒的“存在”,对体检结果中的表面抗原阳性甚至表现出麻木态度。可病毒不会因为“适应”就停止侵蚀肝细胞。

另一个共性是,他们中的多数对疾病了解极其有限。报告显示,超过60%的感染者对乙肝的传播途径、疾病阶段和预后知之甚少

有人以为乙肝能通过共餐传播,结果被亲戚孤立;也有人以为只要吃药一年就能彻底治愈,结果擅自停药导致病毒反弹,肝功能急剧恶化。这种信息的缺位,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乙肝病毒最狡猾的一点,在于它不像流感那样来势汹汹,也不像某些癌症那样迅速致命。它像一只慢悠悠的毒蛇,潜伏在体内,等待机会出击。慢性乙肝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跃期

不同阶段的治疗策略完全不同,但患者往往混淆阶段,以为“指标正常”就等于“病好了”,结果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临床上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病例:一个年轻人查出乙肝,医生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和HBVDNA,

可他嫌麻烦,两年没管,等再来复查,发现肝硬化早期,甚至合并门静脉高压。这种病变是不可逆的,哪怕病毒控制住了,肝功能也难以恢复到从前。

数据不会说谎。在这份协和的研究中,接近21%的乙肝携带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纤维化并不是肝硬化,但它是肝硬化的“前夜”。

越早发现,越能阻断这个进展过程。我们现在有弹性成像、MR弹性检查、血清学纤维化指标等多种手段,能帮助早期识别肝组织的“硬度变化”。

乙肝和肝癌的关系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联接。在中国,超过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伴有乙肝病毒感染史

这个比例意味深长:乙肝不是肝癌的“可能诱因”,它是肝癌的常规前奏。病毒的持续复制、慢性炎症、肝组织反复修复,在某个节点上,可能就促成了肝细胞的恶变。

我们现在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可以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研究表明,连续服用抗病毒药物五年以上的乙肝患者,其肝癌发生风险下降了约65%。但前提是:规范服药、定期监测、避免停药反弹。

我常跟病人说,乙肝不是绝症,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它像一张慢慢收紧的网,平时看不见,等你察觉时,

已经套在脖子上了。真正能决定你命运的,不是病毒的毒性,而是你对它的认知程度和管理方式。

那四大共性,归结下来,其实就是四个字:沉默、过劳、无知、放任。沉默让它潜伏,过劳让它加速,无知让它误判,放任让它恶变。这四点,如果我们能提前看见、提前干预,乙肝并没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惧,而是行动。每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都值得拥有一个科学管理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病毒水平和肝功能,规范抗病毒治疗,

避免饮酒熬夜情绪波动,家人接种疫苗阻断传播,全流程管理,才能真正把乙肝从“命运”变成“变量”。

在我行医的这些年里,见过太多乙肝带来的悲欢故事。有人在抗病毒路上走了十年,肝功能始终稳定,

生活如常;也有人因一次擅自停药,肝衰竭进展迅速,最终换肝也没挽回来生命。医学不是万能的,但科学的态度与规范的行为,始终是我们与病魔抗衡最有力的武器。

未来的医学趋势越来越强调“个体化管理”。乙肝的治疗,也不再是“一刀切”的抗病毒,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毒水平、肝功能状态、影像学进展等多维度因素进行动态调整。

多学科联合管理(MDT)模式,正在成为慢性乙肝治疗的常规配置,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安全的保障。

这份协和的研究提醒我们: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知和忽视。632个患者的样本,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每一个真实的生命轨迹。他们身上的共性,也是我们对未来防控乙肝路径的镜子。

愿每个乙肝病毒携带者,都能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力,不再被动等待疾病的宣判。医学从不拒绝努力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9):721-738.
[2]李强,张文.中国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3):217-221.
[3]王海燕,刘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2):260-263.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