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垮了,为何中国却越来越好?只因为我们做对了两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06:48 1

摘要:1991年,苏联这个体量庞大的巨兽倒在了自己脚下,轰然倒塌的声音震聋历史长河里的每只耳朵!美国人盯着电视直播,一个个像是见证了人类奇观。同期,许多西方学者、政界人士甚至不少中国人,话里话外都在打探——下一个是谁?是不是东方那庞大的邻居?中国会不会也像苏联那样直

1991年,苏联这个体量庞大的巨兽倒在了自己脚下,轰然倒塌的声音震聋历史长河里的每只耳朵!美国人盯着电视直播,一个个像是见证了人类奇观。同期,许多西方学者、政界人士甚至不少中国人,话里话外都在打探——下一个是谁?是不是东方那庞大的邻居?中国会不会也像苏联那样直接散了?

时钟拨到2024年,这种疑问已经从流行变成了笑话。苏联进了博物馆,中国的城轨却越修越多。一个国家的命运,究竟是靠运气,还是靠那点叫“路数”的东西?这几十年里打脸的,不止是冷战分析家,还有那些笃定苏联模式能撑千秋万代的专家。

苏联,其实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自己把自己带沟里去了。经济、政治,双管齐下,跟开了倒车一样。重工业一路狂飙,轻工业和消费品掉了队。1930年代起,苏联压上全部家底搞军工、生产坦克、飞机、多到超标的钢铁。成果呢?军队里先进武器堆山成海,工厂大烟囱一个接一个,国家看着挺硬。可柜台里摆不出几块肥皂或者好点的夏布衫。八十年代,经济增速掉到4%出头,罐头肉都成了奢侈品,谁都愁。

市场空挡越来越大,人心跟着就虚了。苏联自己造的“高速列车”,其实发动机火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在熄火——好像天生带点自虐。如果说工业是龙头,那消费市场就是龙身,没身就孤零零。到八十年代工厂产出机器设备一片生猛,百货商店却只剩下空架子。大城市人排队买面包,农村人更惨。民众早就积压的情绪,哪里消化得了?

戈尔巴乔夫想改,公开性那些政策听起来挺激进,其实节奏脱靶。价格解冻让物价暴涨,老百姓工资原地不动。肉、糖、油,啥都不是自家餐桌上的熟人。有人说他急于求成,也许只是当时没人能看清道路。冷静算算,1985年到1991年间,苏联的经济直接下沉15%以上,工业年增速负数起步。所有人都喊要复兴,不管党内高层还是底层民众,看的都是各自的小算盘?!

军费始终高得莫名其妙,GDP的15%以上,是不是有点离谱?八十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净出口被军火拖垮。财政空了,内部腐败更疯狂,竞赛办不动,各种“特供”越来越像宫廷旧梦。官僚手里攥着僵化流程,干部一代不如一代,敢想敢干的君子都被边缘化。某些老干部老早脑袋进水,嘴上喊着改革,脚下迈的还是过去那条老路。

没缓冲,没有提前预案,一闹政变,苏联土崩瓦解。俄罗斯捡了现成的核武器,但GDP暴降不少,失业如阴云。人们该喝的酒还得喝,该流的泪还得流。民间强烈的不满像地底的水渗出来,压根收不回去。

如果说中国在苏联后跟上了一股警觉劲,那也不完全准确。1978年中国的改革有点像一场局部试验。谁都不知道效果,但是不试也不甘心。邓小平扛起担子,清楚地标注着——“中国不能学苏联那种单一产业路线!”重工业是台发动机,但不可全赖。中国左顾右盼,先用市场补充短板,把民营和乡镇经济藏进每个村落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制造从“十里洋场”到“百万小厂”,像杂草一样满地生根。鞋子、袜子、电视机、录音机,啥都能造。高铁自2008年提速以来,线路总长直冲全球第一。关键是,重工业没有被抛弃,反而成了基础。轻工业、服务业插上翅膀,经济体系长得越来越像个“多头龙”,不怕哪根断了就全盘垮掉。

全球制造图景重画。2024年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28%,这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供应链像蛛网一样,把整个亚太甚至欧美系得牢牢,谁也不能轻易剥离。苹果、特斯拉、宝马,不在中国组装就交不了货,不光是便宜,人力、技术的双重积累,才是底气。

政策层面,从来不走极端。比如2008年危机时,不像西方那样撒钱补银行,而是直接砸向基建。那些水泥路、高铁站、地铁线,都养活了一批又一批的普通工人。老百姓的钱包鼓了,家庭教育、医疗也有了底气。工资水平稳步上涨,人心自然不躁。

有人指责中国也走过苏联那套路线,比如国有企业多、行政指令多。其实不然。这边讲讲重工业,那边拼命补轻工业,空间比苏联大得多。政府抓的是“活口”,不是死面。每一次经济波动,都会主动纠偏,不像苏联那样等死。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世界工厂的称号一步步靠实打实的出口换回外汇。

再说制度红线。苏联的制度设计让官员空转,政府和民众像两条永不交汇的直线。中国对此防着了——稳定优先,无论是疫情还是金融起伏,防守端始终没有松。他们试点,摸着石头过河。每扩一步,都是小心翼翼,不会让社会空转,也不让市场乱跑。政治局稳如磐石,基数大但机械同步。不会出现一放权就乱的局面。

社会管理的精细度变高。疫情期间,方舱医院3天拔地而起,疫苗调度覆盖到乡下小镇。2024年农业产量增长3.9%,人均寿命再提高到78岁。教育方面,大学录取率突破60%。农村孩子泡在网课和智慧教育里,跟城里小孩站到一起了?

难点也还在。老龄化危机已经显现,新生儿数量创近十年新低。可就业渠道多样,服务业和制造业两头抓。2024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依然稳在5%以内。要说毛病,当然有。部分行业没创新,老百姓依旧抱怨房价难承受,城市化进程挤掉小镇的气息。不过整体外部冲击,这几年都被“扎稳马步”硬抗了下来。

再看国际力量对比。苏联散了,俄罗斯一度沦为能源“中转站”,经济好坏全靠油价。中国的新能源、光伏、特高压、电动车全球领先,出口份额占到8成。RCEP区域贸易协定生效,“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最近3年翻了不止一倍。美国投下的围堵棋子,看上去是大动作,实际细节上中国像是没当回事。2024年GDP再拉5%,不仅自信还显得老练。

有趣的是,苏联的悲剧像个反面教材,但中国未必全盘接受,偶尔打一枪也会走点弯路。比如部分地方财政压力大,金融信贷风险偶有暴露。与此同时,中央顶层也会临时调整“稳增长”政策,重视科技创新。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研发占GDP比重2.5%。看起来跟苏联当年砸钱有点像,但骨子里制度和导向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了,从2024年的视角看中国,有些“剧本”写不全。比如基层治理时有疏漏,城市扩张快带来的社会问题没消化利索。但大多数人生活是稳定的,工作有落点,工资正常发放。农民工进城,买房子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政策温度和“硬核”举措并行,能确保基本盘不会动摇。

回头看苏联,彻底散了之后民众生活没一天轻松日子。俄罗斯信息产业捡不起来,社会阶层撕裂明显,寡头资本侵蚀着底层空间。中国则完全不一样,近两年乡村振兴项目持续扩展,农村电商新兵一个接一个。基础设施全覆盖,超过8000万人脱贫,这些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实际感受到的获得感。

有人说中国只是运气好?这话透着点吃不到葡萄的味道。真正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两件事拆不开——中国把实业做“密”,把社会稳“牢”。这些年,看似简单的“稳基础稳人心”,背后浸透了太多历史记忆和现实琢磨。对于未来发展,中国不见得能事事顺利,外部压力和内部调整还得并进。一旦步子迈得太大未必不是风险,但慢了也可能原地踏步。

但起码现在,所有参与者都踏实落地,有种“实打实”的获得感。老百姓敢花钱,企业家敢投资,年轻人进可找高薪,退也有兜底。

历史往前推,很多东西没个准信。可中国没有学苏联的样,苏联也不是唯一答案。这个局面没谁能预料,现在就是事实摆在那里——看明白的人自然心里有数。

来源:天气晚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