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正快速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但很多人也在焦虑:我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未来什么样的人不会被淘汰?接下来,和渊博士这本书《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会给你清晰的答案。
AI正快速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但很多人也在焦虑:我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未来什么样的人不会被淘汰?接下来,和渊博士这本书《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会给你清晰的答案。
一、AI时代属于会提问的人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必须用1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是否问对了问题。
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两类:知识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是人工智能的强项,其基于大模型训练,数据源于已知和现有信息,答案相对固定。而开放性问题则无标准答案,能激发人类深度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孔子与苏格拉底皆是提问大师。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孔子说:我算不上什么都知道,当一个普通人来问我问题,我脑子里也是空空的,我只不过是从问题的正反、本末、始终两个方面去反复推敲,帮他把思路理清楚,直到找到答案罢了。
苏格拉底则以直率的提问和引导式对话著称,他说:“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这样提升提问能力:
1.黄金圈法则:先问自己Why(为什么要问)、How(怎么做)、What(是什么)。
2.从“元问题”开始:如果不知道问什么,可以先问AI:“关于这个主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
3.跨界提问:用A领域的思维问B领域的问题,比如“用进化论看一个APP的迭代?”这会激发AI给出有创见的回答。
二、创造力
知识是能说清楚的,创造力却很难解释。AI能做知识的组合,但无法像人类一样主动、有意识地创造全新概念。
所谓创造力,就是人们没有自主意识去参与的思维活动,每个思维线索随机组合,形成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组合,然后这些组合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人们想要的答案。
所以创造力不是努力思考来的,也不是学来的,创造力不能言说,它是更高阶的能力。对于创造力的形成,个体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要通过适当进行休息和放松,让潜意识激发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啊哈时刻”。在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潜意识会将自己的发现呈现在思维之中,创造力其实就是潜意识和意识的组合,是一个人长期专注于某个问题而渐渐获得启发的过程。
如何培养创造力?
1.深耕专业:成为你所在领域的专家。
2.跨学科学习:广泛涉猎不相关的领域,创意常出现在交叉地带。
3.主动休息:高强度工作后,去散步、洗澡、听音乐、运动,让潜意识工作。
三、具备批判性思维。
我们学习知识,一直在不停地记忆知识,死记硬背,却从没有提出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判断。如果在AI时代,你和AI比知识,能比的过吗?作为人类,与机器不同的地方是我们能独立思考、能输出自己的观点,也能拥有自己的判断。
在今天,AI 能瞬间生成答案,但其中可能夹杂误导或正确的废话。这就需要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层层拆解、逐步质疑,筛选出真正正确的内容。简单来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对自身思考过程的再思考。
掌握一种思考工具都不容易,这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习惯,需要我们大量的训练、实践和反思探索才能掌握。
我们怎么培养批判性思维呢?
1. 要不断地质疑假设,所有的信息都自带滤镜,第一反应不是接受,而是质疑,就像孩子不停的询问“为什么”一样。
2. 质疑不是终点,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发展个性,成为你自己
AI在全国高考省级模拟卷(如海淀二模)中,能够取得 697 分(该模拟卷的满分略高于 800),这就带给我们一个挑战,如果AI能拿到高分,人类该如何凸显差异?答案是发挥个性,成为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每个人的独特性是他人模仿不到的,也是AI做不到的,
就像那瓦尔宝典说的:要积累和发展专长,就要发挥自己的天赋,研究自己真正好奇的东西,追寻自己的热情所在,而不是选择一个当下的热门专业,然后在毕业后进入投资者宣称的热门行业。通常情况下,专长属于知识领域的边缘地带。
只有独辟蹊径,才能避开竞争。”从本质上看,竞争就是模仿,与他人竞争,是因为你跟别人在做一样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模仿他人。如果你打造和推荐的内容是自我的衍生,那就没有人可以与你竞争。.
怎么实现呢?
1.找到天赋:首先回答两个问题——“即使没有报酬,我也愿意花时间做什么?”“什么事情我做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好,且更轻松?你的天赋,藏在你的愉悦和轻松里。
2.付诸行动:天赋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在初步锁定方向后,你必须行动起来。
你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创造,将天赋夯实为无人能及的专长。
3.公开分享:通过写作、录制视频、开设课程等方式,公开分享你的知识和见解。教,是最好的学。这个过程会强迫你深度思考,并吸引同频的人。
凯文·凯利有一句话:别成为最好的,成为唯一的(Don't be the best. Be the only.)。
五、拥有高感性力
AI和我们最重要的区别在哪,人类有身体,正因为有了身体,人类才有了情感,你能品尝草莓的清甜,感受微风拂过皮肤的温柔,能在爱人的拥抱中体验到无可替代的温暖与安宁。你的快乐、悲伤、思乡与爱恋,所有这些丰富的情感,都源于你通过眼、耳、鼻、舌、身与这个世界产生。
而AI它也只是一个“信息的执行者”,它的人形身体,本质上是一个装载了传感器和程序的移动终端。它能分析草莓的糖分含量,能测量风速,能执行一个“拥抱”的指令,但它无法体验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高感性力”这个词是著名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人们需要具备共情能力、讲故事的能力、审美的能力等。
1.共情能力:
一种设身处地感受他人处境,从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2023年沃伦·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接受提问时,有人问他:“在人工智能如此发达、交易技术如此先进的今天,您的投资策略还有用吗?” 巴菲特说:“还有用,因为有一件事情一直没有变,那就是人性的本质。” 巴菲特的回答让我大受启发。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人性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人性,具有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这才是真正要掌握的本领。
2.讲故事的能力: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文明,是因为我们有讲故事和相信故事的能力。如今AI能生成结构完整、语法正确的文本与故事,但这不能算高级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好故事,要理解人类感情,更关键是要有人类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人生经验。所以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学、电影都是情感的共鸣。而不是一大段偏亮文字的堆砌。
3.审美的能力:
审美是人类的本性。作家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写道: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官能享乐,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比有用更重要的,是有趣。去触摸一片叶子,去闻一下夏天午后暴雨的气味,去细细地品一方石,这些都能引发我们的感动,关键是用心发现人们内心深藏渴望的东西。
六、沟通的能力
沟通仅仅靠语言远远不够,AI接收的是文字信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是面对面进行的,语言只能传达一小部分信息。衣服的颜色、眼神的接触、微笑的表情、不经意的动作、身体的触摸这些都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形式。
依赖深度人性化沟通的工作,在未来不仅不会被替代,其价值反而会愈发凸显。比如心理工作者、高端销售与客户经理、班主任与教育家、医护人员、商务谈判专家等,这些职业需要建立深度信任与情感连接,依赖复杂的非语言沟通与情境应对能力。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懂得更多知识,而在于谁更懂“为何而活”。用心去体验、去连接、去创造属于你的人生叙事。
来源: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