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署,美政府结束史上最长“停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7:33 1

摘要: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一项由国会两院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正式结束了持续43天的联邦政府“停摆”——这一时长打破了2018-2019年35天的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久的一次政府关门事件。尽管政府机构得以重新运转至2026年1月30日,但

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一项由国会两院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正式结束了持续43天的联邦政府“停摆”——这一时长打破了2018-2019年35天的纪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久的一次政府关门事件。尽管政府机构得以重新运转至2026年1月30日,但这场因两党政治僵局引发的危机,已对美国社会、经济与民生造成深远创伤,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两个月后,类似的“停摆”阴影或将再度降临。

党争激化致预算难产,“停摆”一触即发

按照美国财政制度,新财年始于每年10月1日,国会需在此之前通过12项年度拨款法案,为联邦政府各机构提供运作资金。然而近年来,民主、共和两党在关键政策议题上分歧加剧,预算谈判屡屡陷入僵局。为避免政府停摆,国会常以“临时拨款法案”(Continuing Resolution)作为权宜之计。

今年9月,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率先提出一项维持政府运转至11月下旬的临时法案,但遭民主党强烈反对。核心矛盾聚焦于医疗保障:民主党主张将即将于年底到期的《平价医疗法案》(ACA)中的医保补贴延期,并撤销共和党方案中对“医疗补助”(Medicaid)的削减条款。共和党则拒绝让步,坚持财政紧缩立场。

9月30日晚,参议院再次否决临时拨款案,导致联邦政府于10月1日凌晨零时正式“停摆”。此后六周内,参议院进行了多达14次表决,均因两党互不妥协而失败。更讽刺的是,众议院在此期间竟长期休会,凸显美国立法机构在危机面前的失能与冷漠。

民众成最大受害者:航空瘫痪、食品断供

政府“停摆”绝非纸上谈兵的政治游戏,其代价由普通民众真实承担。由于联邦雇员被强制“无薪工作”或强制休假,关键公共服务陷入混乱:

航空系统濒临崩溃:全美约1.4万名空中交通管制员被迫无薪上岗,大量人员缺勤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与取消,数百万旅客行程受阻,航空业运营安全亮起红灯。食品救济中断:覆盖4200万低收入人群的“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因资金枯竭无法全额发放,多地食品银行门前排起长龙,饥饿问题在富裕国家重现。科研、环保、税务等公共服务停滞:国家公园关闭、食品药品监管放缓、企业贷款审批延迟……经济活力与社会信任同步受损。

正如舆论所批评:“当‘否决政治’成为常态,制衡机制就异化为瘫痪工具。”美国民众成了两党博弈中最无辜的牺牲品。

临时喘息难掩深层危机,2026年初恐再陷僵局

此次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虽让政府“续命”至2026年1月30日,但实质仅涵盖12项年度预算中的3项,其余9项仍悬而未决。这意味着,在未来两个多月内,民主、共和两党必须就剩余预算达成全面协议,否则联邦政府极可能在2026年初再次面临“停摆”风险。

尤其考虑到2026年是中期选举年,政治极化或将进一步加剧,预算谈判空间更加逼仄。若届时两党仍无法在医疗、移民、国防开支等核心议题上找到共识,新一轮“停摆”几乎不可避免。

制度困境呼唤改革,但前路未卜

美国联邦政府频繁“停摆”的背后,是其宪政设计中行政与立法分权制衡机制在高度极化政治环境下的功能失调。临时拨款本为应急手段,如今却成常态;预算程序本应体现治理能力,却沦为党派要挟工具。

有学者呼吁改革预算流程,例如引入自动延续机制(automatic continuing resolution)或设定强制仲裁条款,以避免政府因政治纷争而“断电”。但此类结构性改革在当前对立氛围下几无可能推进。

43天的“停摆”终于落幕,但其暴露出的治理危机远未终结。当国家机器因政党私利而停转,当基本民生因政治赌注而受损,美国民主制度的韧性正经受严峻考验。临时拨款带来的只是短暂喘息,真正的挑战在于:一个分裂的国会,能否在下一次危机来临前,学会为人民而非为党派负责?否则,历史不会只记录“最长停摆”,而将见证“最频繁停摆”的恶性循环。

来源:行知探索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