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000+告警,处理一个要30分钟——你的安全团队还能撑多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6:30 1

摘要:想象一下:凌晨3点,手机骤响——又是安全告警。 你拖着疲惫的身体登录系统,在上千条告警中查找:这是真正的入侵,还是又一次误报?

想象一下:凌晨3点,手机骤响——又是安全告警。 你拖着疲惫的身体登录系统,在上千条告警中查找:这是真正的入侵,还是又一次误报?

这不是个例。

行业数据显示:

企业平均每天收到 3000+ 条安全告警

其中 80% 是误报或低优先级事件安全分析师平均花费 30 分钟调查一个告警70% 的调查最终证明"虚惊一场"

更可怕的是:当团队疲于应付“狼来了”,真正的 APT 攻击正悄无声息地渗透你的网络。

这就是“告警疲劳”——正在拖垮全球安全团队的隐形杀手。

无论是面临严格合规要求的金融机构,还是业务高速扩张的科技企业,都陷入同一困境:如何从海量告警中精准识别真实威胁,让团队专注最关键的安全事件?

答案,就在 Open XDR 的智能降噪能力中。

Open XDR 智能降噪:从告警到案件的四步进化

Open XDR 不只是过滤告警,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智能分析体系——让“噪声”转化为“洞察”

传统安全运营:分析师面对 3000+ 条原始告警,逐一研判。

Open XDR 智能降噪:自动完成分诊 → 关联 → 立案 → 调查全流程。


【第一步】AI 威胁分诊

传统方式的困境:

3000 条告警混杂在一起:

有真实攻击有误报(安全工具、业务系统的正常行为)有低价值告警(单一可疑行为,但无明确威胁)

分析师需要逐一打开、研判、查资料,平均每个告警耗时 30 分钟。

山石网科Open XDR 的 AI 威胁分诊:

在告警进入分析师视野之前,AI 自动完成"第一轮筛查":

关联威胁情报、资产重要性与用户行为基线AI 大模型自动判定:

✅ 确认威胁 → 进入下一步关联分析

❌ 误报 → 自动过滤

⚠️ 待确认 → 降为低优先级

分诊效果:

3000条告警 → 180 条高价值告警

第一轮降噪:80%


【第二步】智能关联分析

经过 AI 分诊,剩余的 180 条告警都是"疑似威胁"。

但新的问题来了:这 180 条告警中,有多少是同一次攻击产生的?

传统方式的困境:

EDR:异常进程启动(5 条告警)防火墙:可疑外发流量(12 条告警)NDR:C&C 通信检测(8 条告警)邮件网关:钓鱼邮件拦截(3 条告警)

Open XDR 的智能关联分析:

✅ 跨域数据融合

自动汇聚来自端点、网络、云的多种数据源

✅ 智能关联引擎

基于 MITRE ATT&CK 框架,自动识别:

相同攻击者(IP、域名、工具特征)相同受害目标(主机、用户、资产)时间相关性(攻击时间窗口)战术相关性(初始访问 → 权限提升 → 横向移动 → 数据窃取)

✅ 弱信号聚合

将单独看不起眼,但组合起来就是威胁的"低置信度告警"聚合为完整攻击链,例如:

单一可疑登录 + 孤立端口扫描 + 偶发异常流量

→ 如果来自同一源 IP,且在 1 小时内连续发生

→ 聚合为 1 个 APT 侦察案件

关联效果:

180 条高价值告警 → 自动关联为 12 个威胁案件

每个案件包含:完整攻击链、影响范围、风险评分

第二轮降噪:93%


【第三步】威胁立案

经过 AI 分诊和关联分析,Open XDR 自动将12个威胁案件生成标准化的“案件档案”

每个案件包含:

基础信息

案件编号、数据源、受影响资产

攻击者信息(IP、域名、工具特征)

攻击时间线

自动还原攻击链:初始访问 → 权限提升 → 横向移动 → 数据窃取

标注每个阶段的关键告警和证据

影响范围

受影响的主机、用户、业务系统

数据泄露风险评估

⚠️ 威胁情报

外部情报匹配(已知 APT 组织、攻击手法)

类似历史案件关联


【第四步】案件调查

当案件立案完成,分析师终于可以专注于最核心的工作:深度调查和威胁猎杀

案件调查的核心能力:

✅ 统一工作台

一个界面看清:攻击者身份、攻击路径、影响范围

✅ 可视化攻击链

基于 MITRE ATT&CK 的攻击时间线,直观展示每个战术阶段

✅ 一键溯源

自动追溯攻击源头:最早的入侵点与失陷资产

✅ 响应建议

自动推荐处置措施:隔离主机、阻断 IP、修复漏洞、策略加固

你的选择:继续被告警淹没,还是让 XDR 夺回控制权?

Open XDR 不仅仅是一个新工具,它代表着安全运营的范式转变:

从“被动响应海量告警”→ 到“主动聚焦真实威胁”从“救火式响应”→ 到“智能化防御”从“疲于救火”→ 到“战略防御”

看看 XDR 如何为您降噪

下期预告

《Open XDR vs. Native XDR:灵活性与深度,如何平衡?》

来源:晓霞科技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