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州旧事遇见现代金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7:04 1

摘要:十一月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苏州银行连云港分行三楼会议室。不到两点半,环形会议桌旁已座无虚席。电子屏幕上“《新浦早期开拓者——刘振殿》主讲人:马鉴尧”的字样格外醒目。一场关于城市根脉的文化寻访悄然开启,这看似跨界的一幕,正是苏州银行“海州文化寻韵之行

苏鸣笔谈.

发布个人文章及其他人文稿

——一场银行里的文化讲座侧记

枫叶正红、银杏金黄。

十一月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苏州银行连云港分行三楼会议室。不到两点半,环形会议桌旁已座无虚席。电子屏幕上“《新浦早期开拓者——刘振殿》主讲人:马鉴尧”的字样格外醒目。一场关于城市根脉的文化寻访悄然开启,这看似跨界的一幕,正是苏州银行“海州文化寻韵之行”讲座的现场。

一场不容错过的文化之约

我与这场讲座的缘分,始于两天前京剧票友李维生老师的热情相邀。电话里他难掩兴奋:“马鉴尧先生要讲海州文化了,你不想听听吗?”对我而言,这无疑是个喜讯。

作为马老师著作的忠实读者,从《岁月微痕》《新浦那些事儿》到《海州旧事》《海州旧话》,他的大作我几乎一一拜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街巷往事、人物风华,在他的笔下重新变得血肉丰满。我们曾在数次地方史研讨会上相遇,他的发言总是见解独到,史料扎实,令人受益匪浅。然而,在银行会议室听他的专题讲座,这还是头一遭,我怀着极大的期待,于11月13日下午欣然赴约。

赶到现场时,室内热烈的氛围超出了我的想象。马老师已端坐于环形会议桌顶端,气定神闲。李维生老师招呼我在他的右首位坐下。环顾四周,前来听讲的既有银发长者,也不乏年轻面孔,大家的目光中都透着同样的期待。在这样一个通常与数字、利率相关联的空间里,一场关于城市历史的文化盛宴即将上演,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张力。

在金融空间里复活城市记忆

下午三时整,讲座在苏州银行营业部王晶晶总经理的简洁致辞后正式开始。马老师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他此次聚焦的,是新浦早期的开拓者刘振殿。对于许多连云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而言,这个名字或许已有些陌生。但在马老师娓娓的讲述中,这位先驱者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马老师从六个维度,立体地勾勒出刘振殿的开拓者群像:

一是“崭露头角”,讲述他如何在新浦这片尚待开发的土地上,凭借胆识与智慧抓住机遇,初步站稳脚跟;二是“商贸的引领者”,详细梳理了他如何开创并主导了一系列商业活动,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更奠定了新浦早期商业文明的基石;三是“新式教育的践行者”,揭示了他超越时代局限,重视并投资兴学,为地方人才培养播下星星之火;四是“地方公益的热心者”,通过成立商民保卫团、维护当地秩序等具体事例,展现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乡梓情怀;五是“开明的博士之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展现在他的开明思想影响下,其儿子刘一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刘一麟担任连云港市第一人医院首任院长、连云港市副市长;六是“新浦重要奠基人”,则是对其一生贡献的总结与升华,明确指出他在新浦从荒芜走向繁荣的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马老师的讲述,绝非枯燥的史料堆砌。他善于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生动的细节故事相结合,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每一个判断都经过严谨的考证。他口中的刘振殿,不再是历史书中一个扁平的名字,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挫折、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搏击的先行者。听众们跟随他的语言,仿佛穿越回那个筚路蓝缕的创业年代,亲眼目睹了新浦如何从一片滩涂芦荡,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连云港市政府所在地海州区的主城区。这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追忆,更是对一座城市生长脉络的梳理与致敬。

跨界融合的“双赢”启示

近两个小时的讲述,在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大家为刘振殿的事迹所感动,也为马鉴尧先生深厚的学养与精彩的讲授所折服,纷纷发表各自的感言。随后,银行理财经理吴旋上台介绍了相关金融产品,为这场活动画上了句号。

走出会议室,我心潮难平。这场由银行搭台、文史专家唱戏的讲座,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堪称一次成功的“跨界”融合。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双赢”乃至“多赢”的举措。

于文化传播而言,银行提供了设施完善、受众广泛的现代化平台,使得地方文史研究得以走出书斋、走出小众的学术圈,直接面对更广泛的市民群体。这对于普及地方历史知识、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家园归属感,其效果远胜于单纯的出版物或小范围研讨会。马鉴尧先生的研究成果,借此机会得到了更有效的传播。

于银行自身而言,此举巧妙地将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品牌塑造结合在一起。通过举办高品质的文化活动,银行超越了冷冰冰的金融机构形象,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地方文化建设的热忱支持。这不仅能有效吸引和维系一批具有文化情怀的客户群体,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和亲和力,为业务拓展创造了更丰沃的土壤。正如一位听众所言:“这样的银行,让人觉得有温度,有格调。”

于企业家而言,更多地感悟到社会的责任。听得课的人中不乏有我市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对于历史上海州地区人文怀有深厚的情感。资助社会文化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汪洪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将读者对马鉴尧先生著作的读后感汇编成册,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情况,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展示他的胸怀,激励更多的企业家奋发有为。

更深层次地看,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的记忆正在快速消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街巷、人物和故事,也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马鉴尧先生这样的地方文史专家,正是城市记忆的“打捞者”和“守护神”。他们皓首穷经,爬梳史料,口述访谈,只为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他们的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与文化自信。

而苏州银行这样的现代金融企业,能够主动为历史文化提供展示的舞台,这种眼光与担当,同样值得赞赏。它启示我们,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让我们由衷地为深耕不辍的地方历史文化专家马鉴尧们点赞!也为勇于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苏州银行点赞!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跨界合作,让历史的回响在当代空间中激荡出更加璀璨的火花,让我们的城市在迈向未来的道路上,始终保有那份深厚而温暖的文化底蕴。

来源:市桥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