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代表团来华谈判,为何心有不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22:02 1

摘要:“即使事后来看,仍会作出同样的决定。”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1月13日对英国《卫报》说出的这句话,暴露了荷兰代表团此次赴华谈判的真实心态。

“即使事后来看,仍会作出同样的决定。”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1月13日对英国《卫报》说出的这句话,暴露了荷兰代表团此次赴华谈判的真实心态。

就在全球汽车行业因安世半导体争端而焦虑不安之际,荷兰方面即将派员来华磋商。但卡雷曼斯的最新表态显示,这次谈判并非心甘情愿的合作,而是在现实压力下的不得已之举。

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一个残酷的倒计时。

多位行业消息人士证实,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的晶圆库存预计将在12月中旬耗尽。这意味着,如果荷兰与中国无法在此之前达成协议,全球汽车生产线可能面临大面积停工。

这场危机的严重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安世半导体每年生产超过1100亿颗芯片,占据全球车规级功率器件市场的15%,供应全球70%的汽车制造商。从安全气囊到车窗控制,现代汽车离不开这些小小的芯片。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向欧盟发出警告,称“供应链断裂风险已达到临界点”。一些德国汽车制造商已开始研究非常规方案,包括将晶圆从安世荷兰汉堡工厂运往中国封装,再返回欧洲使用的复杂流程。

回顾这场危机的起源,可以看到荷兰政府的态度转变。

9月30日,荷兰政府以空前强硬的手段,援引冷战时期制定但从未启用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并解除其中国籍首席执行官职务。

当时,荷兰经济部声称这一决定是“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措施”,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然而,两个月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决定的鲁莽。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剧烈震荡,汽车制造业的强烈抗议,以及中方坚决的反制措施,让荷兰陷入了被动局面。

卡雷曼斯对《卫报》坦言,这场争端“给各国领导人都是一个警示”,但他仍坚持“即使事后来看,仍会作出同样的决定”。这种强硬表态,恰恰反映了荷兰政府当前骑虎难下的尴尬。

荷兰政府在此次事件中依赖的法律工具,本身就存在巨大争议。

《货物可用性法案》制定于冷战时期,旨在应对极端情况下的物资短缺危机。然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法律工具显得格格不入。

更令人质疑的是,荷方在启用这一法律时的程序问题。中国商务部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仅仅凭借某些人去大臣办公室谈话,就引用冷战时期制定但从未启用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匆忙出台部长行政令,并推动法院在极短时间内作出裁决。”

这种做法在法治传统深厚的荷兰国内也引发了争议。荷兰议会多名议员已对政府动用这一极端法律工具提出质疑,要求经济大臣就此作出解释。

荷兰一向以其开放的商业环境和稳定的法律制度自豪。但此次事件,可能对荷兰的这一声誉造成长期伤害。

强行托管一家中国上市企业全资子公司的股份,这种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已引发国际投资者对荷兰商业环境的担忧。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一针见血:“荷兰是崇尚法治的国家,但在该事件中,荷方一些人既未严格履行法律程序,也没有保护外资企业的正当权益,已严重损害荷兰的营商环境和政府公信力。”

这一评价对以商业立国的荷兰而言,可谓沉重打击。

更直接的是经济利益的损失。安世半导体是荷兰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荡不仅影响该公司在荷兰的就业和税收,更可能影响未来中国企业对荷兰的投资决策。

与荷兰的被动应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的冷静与定力。

面对荷兰的单方面行动,中方采取了一系列既有力度又有章法的应对措施。

10月4日,中方对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实施出口管制,精准反制荷兰的接管行动。随后,在各方压力下,荷兰安世半导体停止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告急。

中方于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部分缓解了供应链紧张,展现了解决问题的诚意。

何亚东在11月13日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方已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愿与荷方一道,从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尽快解决当前危机。”

但同时,中方也划清了底线:“希望荷方带着建设性方案来,而不是做做样子、旧调重弹;奔着解决问题来,而不是创造新的问题和矛盾。”

荷兰的强硬立场,并未得到欧洲盟友的一致支持。

与荷兰形成对比的是德国等国的态度。在安世半导体争端爆发后,德国车企并未追随荷兰的立场,反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芯片供应不间断。

这种分歧反映了欧盟内部在对华经贸政策上的不同取向。一方面,有跟随美国强化对华科技封锁的声音;另一方面,务实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的需求同样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荷兰坚持对华强硬的同时,意法半导体和GlobalFoundries在法国Crolles的超级晶圆厂项目已陷入停滞。这一投资数十亿欧元的项目本是欧洲实现芯片自主的重要一环,其停摆进一步暴露了欧洲半导体战略的困境。

荷兰代表团即将来华,但他们心有不甘的态度,给谈判前景蒙上了阴影。

中方已明确表示,希望荷方“带着建设性方案来”,而非“旧调重弹”。这表明,中方对此次谈判有明确期望,不会满足于毫无实质内容的对话。

从技术层面看,解决方案并不复杂——恢复晶圆供应,解除不当干预,让企业回归正常经营。但政治层面的障碍,才是真正的难点。

荷兰能否放下姿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将决定全球汽车产业能否在12月中旬前迎来转机。

荷兰代表团带着不甘而来,但全球汽车产业的生存压力不会因此减缓。12月中旬的断供悬崖日益临近,留给政治博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这场较量中,中方的冷静自信与荷兰的进退维谷形成鲜明对比。一位欧洲业内人士私下坦言:“当你的一意孤行开始反噬自身时,坚持‘正确’还有什么意义?”

来源:波士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