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不上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2:05 1

摘要:三十年前,普通人的职业选择很窄:要么进厂当工人,要么回乡务农。如今身边的工作形态天翻地覆。有人在电竞俱乐部当陪练,有人在宠物店里剪毛修爪,有人在短视频里做美食教学,也有人开了专门给孩子玩的赛车馆。看起来像是“玩”的活儿,却能解决现实问题并且赚到钱。那家孩子赛车

三十年前,普通人的职业选择很窄:要么进厂当工人,要么回乡务农。如今身边的工作形态天翻地覆。有人在电竞俱乐部当陪练,有人在宠物店里剪毛修爪,有人在短视频里做美食教学,也有人开了专门给孩子玩的赛车馆。看起来像是“玩”的活儿,却能解决现实问题并且赚到钱。那家孩子赛车馆并不是单纯娱乐,它替双职工家庭接管看护环节,家长把孩子放在那里还能安心工作,这类服务的价值是可以直接计价的。直播间里有人靠分享生活碎片吸引粉丝,粉丝打赏、品牌合作、带货佣金直接变成收入。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职业的边界正在瓦解,社会对劳动的定义也在变化。

把现象拆开来几条比较直接的逻辑很容易理解。很多传统的岗位竞争极其激烈,单位规模大、入门门槛明晰,导致从业者供给充足,收入增长受限,替代性又高;相对地,新型、小众的服务往往起点低、竞争少、需求真实存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让这些领域有空间变现。以美食短视频为例,厨艺并非独家技能,但把烹饪做成有趣、有节奏的内容,吸引到几万粉丝后,流量就会带来广告和平台分成;再看宠物美容,从业门槛不需要高学历,靠手艺和口碑积累稳定客户,单价可以做到比传统零售更高。此类工作的共同点是:把人的时间、情绪或体验直接转化成服务,用更灵活的方式来满足现实需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降低了进入壁垒。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工具把分发成本降下来,使得个人可以把一项技能包装成商品,用更少的资源测试市场。要把兴趣变成收入,需要把业余变成职业化:把流程标准化、把服务可复刻、把用户体验设计好,这些具体动作比抽象讨论更重要。给出建议性的做法:观察身边未被满足的日常场景、把自己的某项擅长拆成可交付的服务、在社区或线上做小范围测试、用最小投入验证付费意愿,这些步骤能让“小众”变成“可持续”的生计来源。

当下的现实表明,所谓“正经”与“不正经”的分野并不决定能不能赚钱,而是由市场需求、可替代性和供给规模共同作用所得出的结果。回到提到的变化:很多看似不正式的职业已经变成了现实的收入来源,也解决了具体的社会问题。对普通人来说,理解这一点最实用:不要只以职业标签判断价值,多从解决问题和用户付费意愿的角度去看一份工作。职业的样子在变,判断一份工作是否值得投入的标准应当是它能否用具体的服务满足具体的人,而不是靠传统印象来定论。

来源:诗音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