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薪不成反被告!西安水电工曝光欠薪者遭索赔 7 万,他的行为到底违法了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7:41 1

摘要:干了大半年水电活,结算单、签字按手印样样齐全,可孟师傅不仅没拿到 3 万尾款,反而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 欠薪公司联合负责人把他告了,索赔 7 万!更离谱的是,原本答应给钱的结算单,突然冒出个从没听说过的分包公司来背锅。

干了大半年水电活,结算单、签字按手印样样齐全,可孟师傅不仅没拿到 3 万尾款,反而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 欠薪公司联合负责人把他告了,索赔 7 万!更离谱的是,原本答应给钱的结算单,突然冒出个从没听说过的分包公司来背锅。

劳动监察部门都认定该给的工资,公司为什么突然变卦?讨薪的人反而成了被告,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根据《华商报大风新闻》11月11日的报道,去年10月底,33岁的水电工孟师傅跟几位朋友一起在西安高新区高新启迪中心T1楼做水电安装。工程属于中邮保险玖安广场项目,发包单位叫西安利祥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孟师傅说,利祥威公司找他干活,约定按每平方米50元结算,人工费初步算下来是17.7万元。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增加,对方现场确认后又加了3.8万元。工程在2025年5月中旬完工,利祥威公司陆续付了13万元,剩下的钱一直拖着不给。

直到2025年8月1日,项目经理赵某根才出具一份结算单,确认总劳务费21.5万元,剩余尾款8万多元。他签字按了手印,还写了承诺:“9月1日前付清,未付请联系赵某利。”这份结算单不仅有金额,还有赵某利的手机号。

但到了9月,钱没到,反而又出了两份新结算单,金额一次比一次少。9月23日一份,9月24日又一份,最终的结算单里,突然冒出一个叫陕西永某某建筑工程公司的名字,说这家公司是水电分包方。

孟师傅傻了眼。他说,这家公司只是他托人代开发票用的,根本没参与施工。利祥威公司之前明确要求他提供发票,否则不付款。他只好找人开了票,哪知道现在反过来说他不是直接雇佣关系,说钱是给了这家公司。“这公司连我是谁都不认识。”

面对这种反复推责的操作,孟师傅决定把事情发到网上。他拍了视频,讲清来龙去脉,还附上了赵某利的手机号。视频发出后,引起大量关注。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转发,也有人打电话质问赵某利。

这下,利祥威公司坐不住了,没给钱的反而先出手。2025年10月31日,孟师傅接到西安市长安区法院电话:他被利祥威公司和赵某利个人以“侵犯名誉权”起诉,索赔7万元。理由是视频内容传播广泛,导致公司商誉受损,赵某利本人也承受了巨大精神压力,连视频平台也一起被告了。

虽然孟师傅收到通知后已删除视频,但对方依然坚持索赔。11月3日,法院组织双方在西安市长安区综治中心调解。赵某利说,他只是公司员工,不是负责人。但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时,正是他持授权委托书代表公司接受询问。

而且他对项目情况“非常清楚”,是具体对接人。这反映出一个行业普遍现象:企业责任模糊化,负责人隐藏在幕后,由“影子负责人”出面应对外部纠纷。在这场调解中,利祥威公司坚持称,孟师傅的钱属于“工程款”,不是“工资”,公司已经支付给分包方,剩下的要“结算后再说”。

但问题是,劳动监察部门早已介入。根据赵某根签字的结算单、工资表以及五名工友的工作记录,监察大队认定应支付8万多元工资。利祥威公司随后补发了其中5万元,但孟师傅的3万多元部分被拒付。理由很简单:“你不是我们的人。”

但孟师傅手上有结算单、有签字、有视频、有现场确认记录。他甚至几次想跑到项目现场,把自己安装的设施拆掉带走。“干都干完了,不给钱,我拆回去能不能?”他被哥哥拦住了。哥哥说:“你要是这么干,真成违法了。”

陕西某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说,如果视频内容属实,没有捏造事实,没有侮辱性语言,目的正当,就不构成名誉侵权。《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公民有名誉权,但他人如实陈述事实,不属于侵权。

另一名律师也认为,名誉权侵权需满足两个条件:事实虚假+行为违法。孟师傅的视频内容有结算单、工资表、劳动监察笔录支撑,内容基本真实。即使传播范围广,也不等于违法。至于手机号公开问题,确实有隐私风险,但孟师傅后来删除了,未造成严重后果,不构成侵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劳动监察介入,但无法强制执行付款。他们建议孟师傅通过法院起诉。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周期长、成本高、证据难举,往往“有理也难赢”。更复杂的是,利祥威公司反复出具结算单,每次金额不同。

尤其是在第三份结算单中,把陕西永某某公司拉进来当挡箭牌。这种做法,被业内称为“结算洗责”——通过不停修改结算内容,模糊合同关系,降低自身法律风险。不少工人因为缺乏法律意识,在这些“纸上游戏”中吃了大亏。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点:视频平台明明配合删除,却依然被列为被告。这暴露出平台责任边界的模糊。目前相关法律规定中,对平台的审核义务并不清晰。一旦用户维权内容牵涉他人名誉,平台很容易被牵连。这也让很多劳动者在发声前犹豫不决。

“说出来怕被告,不说又拿不到钱。”这种维权困境,不只是孟师傅一个人的问题。他不是第一个讨薪被反告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工地上的工人没合同、没保障、没发票,干完活拿不到钱,还要负法律风险。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通过网络发声。但维权之路远比想象中更复杂。公道不应迟到,更不应缺席。讨薪不该成为被告的理由。让法律回到它该有的位置——保障公正与权益,而不是成为打击弱者的工具。

来源:事故神探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