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起宫女,很多人立马会想到热播的电视剧,脑子里蹦出来的词,恐怕都是“悲惨”、“任人蹂躏”、“毫无人权”。
要说起宫女,很多人立马会想到热播的电视剧,脑子里蹦出来的词,恐怕都是“悲惨”、“任人蹂躏”、“毫无人权”。
在很多文人墨客的“宫怨诗”里,宫女们也总是一副“泪暗垂”的悲怆模样。
但这种印象,有多大把握是真的?还是仅仅出自一种“男性中心论”的主观想象?毕竟,明末崇祯年间的宫女在出宫后,回忆起宫中生活,都认为是“令人怀念的一段时光”。
咱们先得颠覆一个认知:宫女,尤其在明代,更像是一种“职业妇女”。她们的生活或许没有自由,但要说“与牲畜无异”,那可就差得远了。
首先是物质保障,这块远超宫外的一般妇女。
吃的方面,可不是残羹冷炙。明代宫人由光禄寺按规定配给膳食,皇帝吃的珍稀食物,她们也有份。比如王世贞就提到,“五月鲥鱼白似银,传餐颇及后宫人”。
刘若愚在《酌中志》里记得更细,宫中饮食兼具南北特色,正月吃冬笋、银鱼、鸽蛋;本地的烧鹅、烧鸡、烧鸭、暴炒羊肚、猪灌肠、带油腰子,应有尽有。
甜点也不是外头能比的。甜食房有专门的太监负责“造办丝窝、虎眼等糖”,这些点心的造法与器具“绝不令他人看见”,在宫外被视为珍味。
穿的方面,同样是“官方配给”。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就规定,宫人衣服用紫色,团领、窄袖。
而且不同季节、不同节庆,穿的衣服都不同。比如过年祭灶后穿葫芦景补子;元宵节穿灯景补子;五月初一到十三,穿五毒艾虎补子;七夕穿鹊桥补子;重阳节则穿菊花补子。
这些衣服料子极好,大多来自江南织造,由皇家供应,司衣者按官籍姓名唱给,每年换新。
最后是“美妆”补贴。明代宫女每月有固定的“脂钱”,也就是化妆品补贴,由“尚方”(皇家)支出。
她们还很会“DIY”。《天启宫词》记载,宫女们收集紫茉莉的果实,蒸熟后取其仁,用作“珍珠粉”;秋天剪下白鹤花的花蕊当小瓶,填入胡粉蒸熟,叫“玉簪粉”。
除了物质保障,明代宫女作为“人”的情感需求,以及作为“职业女性”的晋升通道,也远比想象的丰富。
最特别的就是“对食”。
到了明代后期,宫女和太监之间形成了一种“拟婚姻型式”,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太监称宫女为“主儿”,宫女则称太监为“菜户”。
这种关系在宫里非常普遍,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说,宫人“鲜有无配偶者”。你要是没个伴侣,反而会被女伴们讪笑,以为“弃物”。
“菜户”会负责宫女的服饰、食物,甚至专门花钱雇佣贫穷的太监——被称为“旋匠”——来为自己的“主儿”烹饪做饭。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宫女无法出宫嫁人的缺憾。
在“职业”上,明代宫女也存在清晰的“向上社会流动”可能性。
第一条路,是凭知识和能力。明代宫女入宫后要持续学习,教材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女诫》、《诗》、《大学》、《论语》等。
文理能通的,先升为“女秀才”,再升“女史”,最终可以做到“六局掌印”,进入管理层,成为女官。
第二条路,是靠“功劳”。宫女的重要职责是照顾皇子。如果照顾的皇子顺利即位,那么这位保姆就会被恩赐为“夫人”。
这个“夫人”可不是虚衔,地位尊贵,仅次于后妃。比如明仁宗就曾赠保母金氏为“翊圣恭惠夫人”,封杨氏为“卫圣夫人”。
第三条路,也是最高的回报,就是被皇帝“临幸”,实现阶层跨越。
这在明代并非个例。大名鼎鼎的明神宗(万历)的生母慈圣李太后,明光宗的生母孝靖王太后(王恭妃),起初的身份,都只是宫女。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宫女生活还挺滋润?别急,标题里的“悲惨”也并非空穴来风。这种“悲惨”的印象,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是清代宫女待遇的急剧“降级”,二是明代宫女必须直面的“皇权风险”。
我们先看清朝。清朝基本沿袭明制,但也做了大改革。
首先是“门槛”和“人数”。明代宫女多达九千人,来源庞杂。清代宫女则严格限制范围,必须是内务府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佐领下的女子,地位较低。康熙朝时,宫女总数锐减到只有四五百人,一说仅一两百人。
其次是待遇。明代宫女物质丰厚,清代宫女据《清稗类钞》记载,待遇极差。住的是“屋漏墙圮”。吃的是木桶装的饭,配两片咸鸡鸭肉,甚至是“臭腐不中食”,吃不下去还回来,下顿接着送来。
而且,清代宫规森严,严禁宫女高声喧哗,更是明令禁止太监与宫女“认亲戚、叔伯、姊妹”,等于把明代“对食”这条情感补偿的路也给堵死了。
不过,清代宫女有一个最大的“保障”:有固定的出宫年限。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宫女一般到25岁或30岁就允许出宫婚配。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更是明确规定“宫女年二十五,令其出宫”。
反观明代,虽然物质待遇好、晋升机会多,但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辱)。
最大的风险,来自皇帝的喜怒无常。
明世宗(嘉靖)性情躁急,对宫人“若有微过,多不容恕,辄加棰楚”,因此殒命的宫女多达二三百人。这种高压最终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杨金英、苏川药为首的十多名宫女,趁嘉靖帝熟睡时,企图用绳索将其勒死。
虽然因绳子打结失败,嘉靖捡回一条命,但事后的报复是残酷的。杨金英、苏川药等宫女被凌迟处死,并株连九族。
到了明神宗(万历)时期,杖责宫女更是常态。他曾“杖之累百”,许多宫女“竟使毙于杖下”。这导致民间“闻选(宫女),即婚娶”,老百姓“夤夜嫁娶”,宁可半夜赶紧把女儿嫁出去,也不愿送入宫中。
除此之外,宫女还会被卷入后宫贵妇的斗争,一旦“主子”失宠或被逼死,其所属的宫女大多会连带受害。
总而言之,宫女制度是封建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是对妇女极大的摧残。
参考资料:
【宫女制度】.故宫博物院
LivesandLifeCourseofRoyalPalaceMaidservantsintheMingDynasty.故宫博物院.2016
《漫长的余生》:被时代裹挟的普通宫女的一生.百度.2022-09-06
古代宫女知多少.知网.2011-06-20
从唐宫词看唐宫女制度.知网.2007-09-24
谈李氏朝鲜时期的宫女制度.知网.2014-09-23
明代宫人的荣与辱.故宫博物院.2014
来源:从敏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