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池产业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产业体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9:58 1

摘要:总体规模 :2024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达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940GWh,产量增长迅速。

中国电池产业规模庞大,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

总体规模 :2024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达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940GWh,产量增长迅速。

全球地位:中国锂电池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一半。这1170GWh的产量,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大量出口到全球。2025年1-7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占全球超80%。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稳占六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 。此外,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也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较去年底增长超30倍,全球总装机占比超40%。

产业链成熟度:从上游的锂矿、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中游的电芯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和储能系统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锂电池产业链。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我国电池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发展,在全球锂电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向全球供应70%的电池材料和60%的动力电池。2025年1 - 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累计同比增长51.6%。在能量密度、快充、安全性等领域实现突破,麒麟电池、刀片电池等技术引领全球,半固态电池已进入量产阶段。

我国电池产业已构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在规模、技术与市场竞争力上稳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领域的核心支撑。

我国电池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技术学习和初步探索,到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再到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动力锂电池成为主要增长动力,还涌现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但也需应对资源约束、产能过剩及国际竞争等挑战。当下,产业竞争维度正发生变化,从“规模之争”转向“价值之战”,企业聚焦新兴场景解决方案。

我国电池产业强省主要有江苏、四川、广东、山东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 江苏省:2023年1-11月,江苏省动力电池电芯产销国内占比分别达到35.5%、39.4%,均位列全国第一,累计实现营收2253.9亿元,同比增长25.4%,全省动力电池累计出口80.6GWh,同比增长31.3%,位列全国第一;同年,江苏109家动力电池产业链重点企业实现开票销售3523亿元。2025年,江苏省拥有700家动力电池系统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6.44%,储能电池销售额已超过2000亿元,占全国储能锂电池产量的三分之一,常州武进高新区汇聚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龙头企业。

- 四川省:2025年1-9月,四川动力电池产量达168.1GWh,同比增长49.2%,全年有望突破200GWh,占全国1/5;预计到2025年,全省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四川已形成以宜宾为核心,成都、遂宁、眉山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聚集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全国装车量前十企业中有5家在川落地,依托矿石锂资源占全国57%的得天独厚优势及丰富水能资源,成为电池产业西移核心承载地。

- 广东省:2025年,广东省拥有1020家动力电池系统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23.96%,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根据《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惠州仲恺高新区已形成完善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聚集了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等90余家规上企业。

- 山东省:山东依托传统汽车制造基地,逐步向新能源及电池系统零部件方向扩展,拥有228家动力电池系统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5.36%。根据《山东省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2025年,全省锂电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年,枣庄获批全国唯一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称号,全市新能源企业已发展至278家,总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我国电池产业产品分类

电池产业确实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我们可以这样概括:

按电池类型分类:可分为酸性蓄电池,如铅酸蓄电池;碱性蓄电池,如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等;锂蓄电池,如锂离子蓄电池、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原电池和原电池组,如锌锰电池、锂锰电池;燃料电池,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物理电池,如硅太阳能电池。

碱性电池 (镍氢、镍镉) 耐用、可充电、有记忆效应(镍镉) 家用充电电池(逐步被锂电替代)

物理电池 (太阳能电池) 将光能等直接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路灯、卫星、储能系统

燃料电池 通过化学反应发电、能量转化效率高 燃料电池汽车、备用电源

按应用场景分类:可分为动力电池和非动力电池。动力电池主要用于电动车、电动汽车等需要高功率输出的场景,通常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非动力电池则用于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设备以及家居储能、太阳能储能等场景,一般能量密度较低,但使用寿命较长、成本较低。

按“是否可充电” 分类:

可分一次和二次电池:

. 一次电池,仅能放电一次,无法通过充电恢复电能的电池。特点:内阻大、自放电率低、存放寿命长。如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锂原电池(如纽扣电池)。应用:遥控器、钟表、一次性电子设备等。

二次电池可反复充放电循环使用的电池。

特点:内阻小、自放电率相对较高、循环寿命是关键指标。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

· 从技术看,锂电池是当今的绝对主角,尤其是在高增长的动力和储能领域。

· 从应用看,动力电池是驱动整个产业技术革新和产能扩张的核心引擎。

· 从格局看,铅酸电池凭借成本和功率优势在启动和低速车市场保有基本盘,但正在被锂电池不断侵蚀。

在当前的电池产业中,动力电池无疑是增长最快、技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而在这个领域,锂电池已经绝对主导,铅酸电池则在特定低端市场保有份额。

我国电池产业链主要分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光伏电池等类型。

动力电池产业链

上游:包括矿产材料(锂矿、钴矿等)和电池材料(正极、负极材料等)。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持续增长,2024 年为 335 万吨,2025 年预计达 445 万吨,相关重点企业有湖南裕能、容百科技等;2024 年负极材料出货量 208 万吨,2025 年预计增至 241 万吨。

中游:进行动力电池生产制造,产品涵盖动力锂电池、铅酸电池等。

下游: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还有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后市场。

储能电池产业链

上游:原材料包含正极、负极材料等,设备有涂布机等。2024 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 335 万吨,2025 年预计超 400 万吨,重点企业在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方面各有代表。

中游:负责储能电池制造和系统集成,涉及电芯生产、组装测试等,系统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部分。

下游: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领域。

光伏电池产业链

上游:原材料有光伏硅片、光伏银浆等,设备包括涂布机、刻蚀机等。我国光伏硅片产能逐步增长,2024 年名义产能预计达 1600GW。

中游:生产光伏电池,如 PERC 电池、TOPCon 电池等。

下游:通过光伏组件应用于光伏电站、光伏供热等领域。

当前产业在政策引导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着力治理低价竞争,同时面临资源约束与产能结构性过剩等挑战,技术升级与循环利用成为破局关键。

竞争格局呈现头部集中特征,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占据超70%的动力锂电池市场份额,且在材料创新、全球化布局上优势显著。应用端覆盖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船舶等多元场景,尤其受益于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政策,电芯需求强劲。

根据EVTank、海融网、电池网等联合发布的2025年度电池新能源行业竞争力品牌榜单,结合企业技术实力、市场份额、产能布局及行业影响力,2025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动力电池年度竞争力10强企业及核心优势如下:

1.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全球动力电池龙头,连续8年销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达90%,产品供不应求。

• 技术突破:麒麟电池(高密度)、神行电池(超快充)、骁遥电池(混动系)构建全场景乘用车产品矩阵。

• 市场布局:全球十四大生产基地(含德国、匈牙利),与Volkswagen、BMW、蔚来等海内外车企深度绑定。

• 行业地位: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128.60GWh,市占率领先。

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带动电池自供需求。

• 技术突破: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充电效率显著提升,CTB(Cell to Body)技术领先。

• 市场布局:广东、青海、陕西等二十多个生产基地,与特斯拉、丰田等国际车企合作深化。

• 行业地位:2025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70.37GWh,外供比例突破10%。

3.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国内最早布局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全球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企业之一。

• 技术突破:One-Stop电池技术(结构创新减重,能量密度提升),400Wh/kg固液混合电池完成开发。

• 市场布局:国内常州、洛阳等8大基地,葡萄牙基地动工,获现代汽车30GWh供应合同。

• 行业地位:2025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19.46GWh,商用车装车量同比增长310%。

4.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全场景锂电池平台企业,覆盖材料、电芯、BMS到系统的全体系研发。

• 技术突破:大圆柱电池技术领先,已进入宝马供应链配套新世代车型。

• 市场布局:广东、湖北、浙江等13大生产基地,匈牙利、马来西亚海外布局加速。

• 行业地位:2025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12.21GWh,消费电池涵盖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等。

5.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低成本材料技术,全球化布局深化。

• 技术突破:半固态电池量产线建设中,储能电池领域中标量增速居前。

• 市场布局:德国工厂投产,获大众汽车定点,与博世等国际客户深度合作。

• 行业地位: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长期位列前十,储能电池国内大型项目中标量增速显著。

6.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无钴电池技术突破,摆脱钴资源依赖,成本降低。

• 技术突破:短刀电池、固态电池(半固态)研发领先,储能电池领域布局完善。

• 市场布局:长城汽车深度协同,拓展海外客户,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列前十五。

• 行业地位:无钴电池在A0级电动车市场占比领先,技术路线差异化优势明显。

7.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双轮驱动,HEV电池全球市占率第一。

• 技术突破:HEV电池技术领先,与吉利、东风等车企成立合资公司。

• 市场布局:动力电池装机量国内前十,全球混动车型核心供应地位稳固。

• 行业地位:3C消费电池业务维持高端市场优势,动力电池业务快速增长。

8.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储能电池领域技术领先,产品性价比突出。

• 技术突破:储能电池“问顶”技术提升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显著延长。

• 市场布局:与上汽、东风等车企合作深化,储能电池国内大型项目中标量增速居前。

• 行业地位:动力电池装机量国内前十,储能电池领域竞争力强劲。

9. 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技术领先,客户结构优质。

• 技术突破:One-Stop Bettery技术提升能量密度,获小鹏、蔚来等车企定点。

• 市场布局: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稳步提升,海外客户拓展加速。

• 行业地位:技术路线差异化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

10.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核心竞争力:储能电池领域后起之秀,产品性价比突出。

• 技术突破:储能电池循环寿命显著提升,成本优势明显。

• 市场布局:国内大型储能项目中标量增速居前,海外客户拓展加速。

• 行业地位:动力电池装机量新上榜,储能电池领域竞争力快速提升。

来源:强论资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