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平日里,他们是教师、是干警、是退休职工,来自各行各业,是你我身边最熟悉的普通人;可一旦站上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的赛场,他们仿佛切换了身份的频道,共同化身为热爱运动、在拼搏中闪耀光芒的“民间体育达人”。
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平日里,他们是教师、是干警、是退休职工,来自各行各业,是你我身边最熟悉的普通人;可一旦站上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的赛场,他们仿佛切换了身份的频道,共同化身为热爱运动、在拼搏中闪耀光芒的“民间体育达人”。
十四年来,每年都有上万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奔赴这场运动之约。这场盛会,早已超越单纯的竞赛:它既是“体育+”模式的生动实践,让赛事走出场馆,融入山水与市井;也在年复一年的沉淀中愈发规范、专业,赢得市民的真诚认可;它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美好生活添彩,持续点燃整座城市的健身热情,让运动从生活的选项,变成不可或缺的习惯。
全民健身成为美好生活的鲜活注脚
全民健身运动会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唤醒。它让运动走出专业场馆,融入日常生活,也让无数人在汗水中收获健康,在协作中感受温暖,在拼搏中点亮热爱——这正是全民健身运动会带给重庆人最珍贵的收获。
今年,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迎来了第十四个年头,却依然秉持着那份初心——零门槛、广参与,开展了广播体操、太极拳、钓鱼、陆地冰壶等24个大项、182个小项,带动了全市各区县1万余人踊跃参与。
这24个项目不分年龄、不论水平,就为了“人人可参与”,从七岁的孩童到古稀的长者,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
▲瑜伽比赛在长寿举行
“平时在家就喜欢练瑜伽,来参赛不是为了名次,就图这个氛围,这份热爱。”一位参加瑜伽比赛的选手笑着说道。
这或许正是全民健身的深层逻辑:体育绝不仅限于竞技的奖牌,更应该是嵌入生活肌理的活力与热爱。
让体育赛事拥有“多重打开方式”
在繁华商圈中上演国际象棋对弈,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比拼陆地冰壶技艺,再到美丽乡村悠闲垂钓……这些别具一格的赛场,让选手在竞技的同时沉浸于巴山渝水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真正实现了“比一场赛,享多重体验”。
▲陆地冰壶比赛在丰都南天湖举行
▲钓鱼比赛走进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
▲国际象棋比赛走进大渡口区万象汇商圈
来自巫溪的选手分享道:“我特意带着家人提前一天来的,打算在南天湖来一次短途旅行!”
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驻村第一书记也深有感触:“通过这次比赛,凉风村的知名度提升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我们的乡村品牌越叫越响了。”
本届运动会打破了赛事的“围墙”,走进巴南、垫江、长寿等17个区县,将赛场巧妙嵌入城市与山水之间。
▲登山比赛在长寿菩提山举行
这种“体育+”的办赛模式,不仅赋予了赛事独特的复合魅力,提升了选手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更让体育成为连接情感、探索城市、赋能发展的新媒介。
“每年就盼着参加”成为市民心声
全民健身运动会不仅是一场赛事,更像一个约定,一场与体育的双向奔赴。“每年就盼着参加这个运动会”——这已成为许多重庆运动爱好者的共同心声。
一位连续参加了八届的乒乓球爱好者说:“我们单位每年都组队,从不缺席。大家都盼着来和这些新朋老友切磋下。”
历经十四载的积累和打磨,运动会在细节中见真章:项目设置愈发贴近市民所需,赛事组织井然有序,裁判选派严谨专业,后勤保障也日益周到,每一个细节都在年复一年的沉淀中升级迭代。
▲乒乓球比赛现场,裁判正认真执裁
这场运动会,不追求竞技的极致,却执着于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享受运动的快乐;不刻意制造话题,却用最真诚的服务赢得口碑。
赛事落幕,热潮不息
重庆市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虽已落幕,但其点燃的运动热情持续浸润着山城的每个角落。街头巷尾,健身步道上运动的人络绎不绝,社区球场的灯光彻夜明亮,公园广场上的健身人群自成风景。
十四年的坚守,全民健身运动会早已超越了“比赛”的维度,它让运动从“偶尔为之”的选择转变为“生活必需”的习惯。
这场全民奔赴的盛会,不仅展现了重庆市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将继续为这座城市持续注入健康、活力与幸福的底色,续写城市与市民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体育故事。
来源:Sports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