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让我们以此为指引,把对儿童糖尿病的关注转化为实际行动,用科学筑牢健康屏障,用关爱守护纯真笑脸,让每一个“小糖宝”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2025年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让我们以此为指引,把对儿童糖尿病的关注转化为实际行动,用科学筑牢健康屏障,用关爱守护纯真笑脸,让每一个“小糖宝”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孩子也得糖尿病?
先搞懂这两类!
糖尿病不是“吃糖太多”导致的,而是胰岛素出问题引发的慢性高血糖疾病。胰岛素就像打开细胞大门的“钥匙”,帮葡萄糖进入细胞供能,“钥匙”失灵会导致血糖升高。
1型糖尿病:多发于4-14岁儿童青少年,占儿童糖尿病的90%。因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胰岛素严重缺乏,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曾是“成人病”,但因现在儿童肥胖率上升、生活方式改变,发病逐渐低龄化。多与超重、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相关,胰岛素并非完全缺失,只是作用不佳。
娃出现这些信号:
立刻测血糖!
儿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但很多家长容易忽略,记好这几点:
➡多饮多尿:白天总喊渴,晚上频繁起夜,尿不湿/内裤湿得快;
➡多食但瘦:饭没少吃,体重却往下掉,精神还不好;
➡伤口难好:小擦伤几天不结痂,甚至化脓;
➡皮肤发黑:脖子、腋下、腹股沟皮肤变皱、发黑(医学叫黑棘皮症,提示胰岛素抵抗。);
➡呼气有烂苹果味:这是酮症酸中毒的危险信号,必须立刻就医。
划重点:哪怕只中1条,也别仅“观察”,先去测个血糖最安心~
孩子为何会中招?
1型糖尿病: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相关。家族有糖尿病患者、病毒感染,都可能诱发免疫系统异常,破坏胰岛细胞。
2型糖尿病:核心诱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孩子超重肥胖、常吃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儿童糖尿病若控制不佳,会影响生长发育(如身材矮小、性发育迟缓),还可能损伤眼睛、肾脏、神经,引发严重并发症。
早期筛查:
守住健康第一关!
重点筛查这些孩子
①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病);
②皮肤出现黑棘皮症,或存在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
③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早产;
④肥胖,且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等;
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患2型糖尿病。
常用筛查方法
⑥血糖检测:空腹≥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11.1mmol/L,或随机≥11.1mmol/L,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⑦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8-12周平均血糖,≥6.5%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⑧必要时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自身免疫抗体测定,辅助诊断分型。
儿童糖尿病管理:
这样做就对了!
糖尿病需要长期综合管理,儿童患者更要注重个体化护理:
①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需终身用胰岛素(如每日注射或胰岛素泵);2型糖尿病血糖尚可时,10岁起可口服二甲双胍,严重时需用胰岛素;
②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多数患儿糖化血红蛋白建议<7%,易低血糖的患儿可放宽至<7.5%;
③饮食管理:保证发育前提下,碳水占40%-50%、脂肪≤35%、蛋白质15%-25%,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④运动治疗:适当运动有助控糖,但血糖过高、有酮症或近期严重低血糖时不宜运动,并发症患者避免剧烈运动;
⑤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帮患儿和家长建立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⑥其他:血糖稳定时常规接种流感、乙肝等疫苗;胰岛移植、代谢手术仅适用于特定情况,仍在研究或严格限定范围。
参考文献:
[1] 朱铭强,董关萍. 儿童糖尿病的诊断与管理.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07):671-676.
[2]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 1型糖尿病管理相关技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0):1242-1260.
[3] Haller MJ, Bell KJ, Besser REJ, et al. ISPAD Clinical Practice Consensus Guidelines 2024: Screening, Staging, and Strategies to Preserve Beta-Cell 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Horm Res Paediatr. 2024;97(6):529-545.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 中华儿科杂志,2025,63(02):131-137.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在校管理手册》编写委员会. 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在校管理手册.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0):1074-1083.
文稿: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徐庆博
通讯员:谢看涛 罗英
编辑:陈师睿
审校:戴利红
核发:宋焰
来源:家庭医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