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一部关于南宁二中2023届毕业生、广西文科状元孙某(现就读于北大)的半自传体小说《星轨》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该小说以实名形式记录了其个人情感经历,直接使用了十余名师生真实姓名和校内具体地点,并涉及大量亲密行为等敏感细节,导致多
文/隋渝桐
2025年11月,一部关于南宁二中2023届毕业生、广西文科状元孙某(现就读于北大)的半自传体小说《星轨》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该小说以实名形式记录了其个人情感经历,直接使用了十余名师生真实姓名和校内具体地点,并涉及大量亲密行为等敏感细节,导致多名被提及的当事人遭遇网络暴力,其行为也被公众质疑侵犯他人隐私权。
对此,作者孙某回应称自己并无意大规模传播,并表示同样是事件的受害者。然而,这一说法并未能平息舆论。网友普遍认为,无论传播意图如何,在创作时使用他人实名并公开私密信息,本身就是对他人隐私权的不尊重。而这场发生在特定人群中的事件激起广泛而激烈的公众情绪的原因,本质来源于人们由人及己的不安与担忧:在信息传播飞快的网络时代中,这无疑体现了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传播无门槛,速度快,范围广。这让人们焦虑自己的隐私是否安全,是否下一刻会在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成为“被叙述”的客体。
这场风波,值得深思的并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是非,而是更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和守护创作的边界。
社交媒体使人方便分享生活,但也随之模糊了公众读物与个人日记的边界,网络的特性,则让这种模糊产生的后果以最坏的方式呈现。这意味着哪怕一次无心之失,也极大可能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但不该是简单片面的复刻。当创作者选择实名制将他人纳入自己的叙事中,就行使了叙述的权力,而权力必然携带责任。我们并非要完全否定完全真实的创作,但当我们手持“叙述他者”的权力时,必须怀有最高的敬畏与审慎,创作自由的权利绝不能以牺牲他人隐私权利的方式行使。这需要创作者恪守更高的道德自律,更强的风险意识。同时,社会也需要一场深刻的深入治理——于法律,必须进一步完善与时代同频的法律法规,让隐私侵权的认定更清晰、追责更刚性,树立“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的坚定信仰。于平台,必须守土有责,通过更积极的内容审核机制与更透明的举报流程,压实主体责任,杜绝“流量至上”带来的伦理失守。于社会,国民数字素养需要全面提升,让“尊重他人隐私”从外在规范,内化为每一个公民的本能自觉。
技术进步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尊严与幸福。唯有当尊重隐私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自觉,我们才能在享受数字时代便利的同时,拥有一个安全的、保障个体权利的社会生活环境。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