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中美双方将在马来西亚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与以往不同,这次谈判背景特殊——中国刚刚实施了史上最严稀土管制措施,而美国则面临国内农业危机和产业链断裂风险。多方迹象表明,美方此次很可能做出实质性妥协。
10月24日,中美双方将在马来西亚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与以往不同,这次谈判背景特殊——中国刚刚实施了史上最严稀土管制措施,而美国则面临国内农业危机和产业链断裂风险。多方迹象表明,美方此次很可能做出实质性妥协。
近期一个关键细节被广泛忽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中方发布稀土新规后致电中方,却遭拒接。这并非中方改变立场,而是策略重心的根本调整——从“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转变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策略转变核心:美方在9月马德里谈判后背信弃义,将数千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执意推进对华造船“301”调查。中方因此调整策略,必须“先打痛、再谈判”。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击中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命脉。美国国防部评估显示,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需至少十年,而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等关键武器生产已面临断供风险。
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占其出口量50%以上。停止采购后,美国中西部农场主陷入困境,大豆堆积滞销,直接冲击特朗普的农业州票仓。
特朗普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华加征20%关税。如今美方释放信号,愿意以此作为谈判筹码,换取中方在大豆采购和稀土管制上的让步。
“中美经贸关系要重回健康轨道,关键在美方须拿出实质性‘解铃’行动。”——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白明
稀土管制成效显著:中国稀土新规迫使特朗普删除威胁加征100%关税的推文,美方态度明显软化。
出口多元化成果: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下降,东盟成为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同时,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布局,在东南亚、墨西哥建立生产基地,规避关税影响。
“新三样”支撑制造业出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核心支撑,削弱了美国关税措施的效果。
基于各方分析,本次谈判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最佳情境:美方取消芬太尼相关20%关税,中方恢复大豆采购并适度放宽稀土出口中等情境:双方维持当前关税水平,但在部分领域达成有限共识最差情境:谈判破裂,美国实施100%关税,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管制核心判断:美方很可能在芬太尼关税上做出妥协,换取中方在大豆采购上的让步。这既缓解美国农业压力,又为中国对美出口创造更有利条件。若达成协议,中国将成为美国加征关税税率最低的主要贸易伙伴,扭转多年来的贸易战态势。
中国行“天道”:通过对内共同富裕、对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系统熵减美国行“人道”:利益集团各自为政,联邦政府无法协调改革,导致内部熵增美国当前处于“成住坏空”周期中的“坏”阶段,国内矛盾激化,洛杉矶骚乱等事件本质是底层群体争夺日益减少的资源。中国打破美元潮汐收割模式,通过人民币互换、工业品出口等手段,阻断美国对外熵减途径。此次谈判若美方妥协,将进一步印证这种力量对比变化。
参考资料:证券时报网、中国网、AASTOCKS、香港文汇汇报、ZAKER、新浪财经、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等公开信息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珞珈樱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