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伦”火箭搭载火星探测器升空回收第一级成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20:12 1

摘要:按直播显示,这次点火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11月13日15点5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11月14日凌晨4点55分。发射地点是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台点火那一刻,火箭拔地而起。不到几分钟,一级和二级分离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二级把名为“逃逸与等离子体加速与动力学探测器”的火星

火箭第一级安全落回了海上的回收平台,搭着火星探测器的新格伦顺利升空,第二级继续带着探测器飞向预定轨道。

按直播显示,这次点火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11月13日15点5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11月14日凌晨4点55分。发射地点是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台点火那一刻,火箭拔地而起。不到几分钟,一级和二级分离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二级把名为“逃逸与等离子体加速与动力学探测器”的火星探测器继续送上去,第一阶段按既定程序返航,最后稳稳降落到停在大西洋上的回收船甲板上。直播里这些节点都看得一清二楚,没出太多差错,观众都能跟着流程走一遍。

这回回收其实不简单。新格伦这是第二次飞行,但第一级这是首次在海上平台上成功回收。换句话说,这次把先前没在海上取回的短板补上了。能把一级放到海上的回收船甲板上,对商业化重复使用是个实打实的进步,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射次数和成本控制。看到那一级稳稳着陆,很多人都松了口气——海上着陆对海况、导航精度和点火时机的要求都挺高,稍有偏差就可能打水漂。

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扎实而繁琐。蓝色起源把火箭和载荷按照流程逐项检查,探测器和整车的最后测试都在发射前几天完成。推进剂加注、电子系统自检、整车的静态试验这些环节不能省,地面团队在倒计时时反复核对每一项数据。气象组也会把风速、云层、能见度等参数一一过一遍,这次条件在允许范围内,才给了绿灯。

关于探测器这台东西,它的任务名字就把目的说清楚了:研究大气逃逸和等离子体动力学。携带的仪器要测离子流、磁场强度、电子能谱等信息,靠这些数据去估算大气被剥离的速度和机制,看看等离子体在不同阶段起了多大作用。对于火星而言,这能帮科学家拼出早期大气怎样慢慢散去的线索,也会作为地球和其他类地行星大气演化的对照样本。把这种精密的科研设备按时送上去,本身就是工程和科学协作的一个大项目。

整套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探测器和火箭都经历了真空室、振动台、高低温循环等一系列地面试验。地面控制中心还规划好了发射窗口和轨道参数,要兼顾地月位置、地球与火星的相对位置以及推进剂消耗等多项限制。蓝色起源和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发射前的协调不断确认谁负责哪块,突发状况的处置方案也都写到了操作手册里。回收船出海、甲板布置、固定着陆区这些细节也提前演练过好几遍。

发射当日,分离点是个关键节点。二级点火后继续提高速度,目标是把探测器送入既定的逃逸轨道或转入环绕轨道,具体参数跟发射窗口有直接关系。二级和探测器分离的时刻要精确到秒,任何偏差都可能让轨道跑偏。分离后探测器自带推进系统开始运行,展开姿态控制,逐步进入深空航行状态,地面控制中心会持续接收遥测数据确认通信和各项系统正常。

第一阶段回收是另一套程序。分离后一级开始返航,执行减速、调整姿态、再点火等一系列机动,最终瞄准回收船的甲板。直播切到海上平台时,能看到甲板上的风浪、工作人员的准备动作、回收船的雷达和GPS锁定位置。这一环节需要海上团队的配合:甲板提前固定好着陆区,雷达与导航系统保持相对位置,工作人员准备好安全绳索和固定装置。一级着陆后,回收团队会先做初检,确认外观和推进系统没有明显异常,再把它拖回港口做更彻底的拆检和评估。

这次回收给工程团队带来了实战数据。着陆精度、回收船的对接效率、甲板固定流程等信息会被记录下来,用来优化下一次发射和回收流程。新格伦第二次飞行就能拿到这样的数据,说明它在走向常规化发射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对公司来说,重复使用的一环如果愈发可靠,发射成本才有望往下走,市场竞争力也会提高。

社交媒体和专业圈内的反应集中在两点:一个是回收能不能真正省钱并提高发射频次,另一个是探测器本身的科学价值。工程团队会在直播结束后进入例行的任务后评审,把飞行数据整理成报告,读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要改。科学团队也会开始接收探测器的首批遥测数据,确认各个仪器启动正常,之后再逐步下传并开始科学观测。

此刻,二级正带着探测器按计划继续飞行,地面控制中心在确认通信、姿态和推进系统运行后,探测器开始它漫长的深空旅程。回收平台上的工作人员忙着拍照记录和做初检,准备把第一级运回港口做后续检查。接下来的工作会围绕探测器在深空阶段的表现以及回收后的第一级是否可以在未来再次投入使用展开。

来源:勇往直前的菠萝OYrm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