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3日下午,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视频号发布一则调查报道,报道中使用了带货主播的公开肖像视频,直指某知名品牌奶粉涉嫌篡改相关研究论文数据用于产品宣传,且带货主播存在违规宣称产品能增高的行为。
2025年11月13日下午,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视频号发布一则调查报道,报道中使用了带货主播的公开肖像视频,直指某知名品牌奶粉涉嫌篡改相关研究论文数据用于产品宣传,且带货主播存在违规宣称产品能增高的行为。
报道发布仅一个多小时后,便因不明来源的投诉被腾讯方面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屏蔽,该状态导致报道仅发布者本人可见、无法实现任何转发、传播,实际效果与被“删除”无异。这也是该视频号上线以来第二次有作品遭腾讯屏蔽。
澎湃新闻于11月14日11:44分,在新媒体客户端发布出一篇名为《随意屏蔽新闻报道,腾讯何以成了媒体的“总编辑”》的质疑文章,对此次屏蔽提出了明确质疑。文章核心质疑聚焦于“新闻报道中使用带货主播公开画面是否构成肖像权侵权”。澎湃新闻在文章中称,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明确规定,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可不经肖像权人同意,而这一法律条款被认为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依据。
澎湃新闻方面指出,自己是一家已经过相关部门严格审核、持有红V新闻机构标识的合规媒体账号。腾讯作为一家社交平台、信息聚合平台,仅凭一方投诉便直接屏蔽合规媒体调查报道,缺乏充分法律支撑。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通过删除新闻信息、干预新闻呈现等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也要求平台加强广告审核,对违法广告依法处理。但此次腾讯未处理报道所涉涉嫌虚假宣传的广告,反而屏蔽了曝光报道。
文章一经发出,迅速在微信朋友圈疯传,引发了业内及公众广泛关注。大家的注意力普遍聚焦于社交平台审核权限的边界问题上。有网友认为,社交平台对各账号内容的审核与“判决”,应建立在取证、调查与复核的基础上,而不应仅凭不明来源的投诉便草率作出。平台不应成为“媒体总编辑”,在未核实报道真实性、投诉合理性的情况下轻易屏蔽新闻。否则,很可能变相鼓励、纵容违法违规者滥用投诉机制干预舆论监督、实施对监督报道的“软封堵”。
让人深感玩味的是,澎湃新闻虽然拥有新闻客户端APP,但其质疑腾讯屏蔽行为的文章,在自家App上却难以实现广泛传播,最终不得不借助腾讯旗下的微信朋友圈进行扩散。这一“寄人篱下”的传播困境,令这家主流媒体显得格外尴尬。
这一现象也抛出了两道行业“天问”:当拥有新闻资质的权威媒体,其监督报道的传播权需依赖社交平台实现,那么,当舆论监督与平台治理出现冲突时,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若新闻媒体对占据传播主渠道的社交平台产生质疑,相关的监督文章又该通过何种渠道发出,才能突破平台壁垒、有效触达公众?
截至笔者发稿时,澎湃新闻针对文章遭屏蔽的申诉未获通过,腾讯方面也尚未就此次屏蔽的具体依据、审核流程等问题作出任何公开回应,事件后续发展仍有待观察。
来源:期货威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