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1 月 12 日,韩联社披露的联合国文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总统李在明领导的自由派政府大力推动对朝和解的背景下,韩国仍以共同发起国身份参与拟定谴责朝鲜人权状况的决议,成为 41 个联署成员国之一。这一举措打破了外界对自由派政府可能 “软化立
2025 年 11 月 12 日,韩联社披露的联合国文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总统李在明领导的自由派政府大力推动对朝和解的背景下,韩国仍以共同发起国身份参与拟定谴责朝鲜人权状况的决议,成为 41 个联署成员国之一。这一举措打破了外界对自由派政府可能 “软化立场” 的预期,既延续了前保守派政府的人权议题立场,又与当前积极示好的外交姿态形成微妙张力,折射出韩国对朝政策中 “和解优先、原则不丢” 的深层逻辑。
此次联署决议的出台,延续了联合国对朝鲜人权问题的长期关注脉络。这份待提交联合国第三委员会审议的决议,以 “最强烈的措辞” 指控朝鲜存在长期、系统性的严重人权侵犯行为,甚至提及 “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 的相关指控,其表述强度与 2014 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朝鲜人权状况国际调查委员会发布的 372 页报告一脉相承 —— 该报告曾详细列举谋杀、奴役、强迫失踪等多项涉嫌反人类的罪行,估算朝鲜境内有 8 万至 12 万政治犯。从流程上看,决议将先经第三委员会表决,再于下月提交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最终审议,这一标准程序凸显了议题的国际关注度,也让韩国的联署行为获得了更广泛的语境支撑。
韩国的立场转变背后,是自由派政府对朝政策的精准定位。今年 6 月李在明就职后,韩国对朝政策迅速从尹锡悦时期的强硬姿态转向缓和:8 月拆除对朝扩音广播,明确表态不追求 “吸收统一”,提出以 “交流、关系正常化、无核化” 为核心的对话框架,甚至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承诺切断 “军事紧张的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外界普遍预期其会延续文在寅政府 2019-2021 年的做法,放弃联合国决议共同提案国身份 —— 当年文在寅政府为推动韩朝峰会与半岛无核化对话,特意打破了此前十年的联署传统,为外交接触创造宽松氛围。但李在明政府最终选择重启联署,外交部官员的表态揭示了核心考量:“切实改善朝鲜人民的人权状况至关重要,这是基于普遍价值的原则立场。”
这种 “和解与原则并行” 的策略,既回应了国内舆论,也兼顾了国际社会期待。在韩国国内,人权议题始终具有跨党派共识,即便是主张对朝接触的自由派,也难以忽视民间对朝鲜人权状况的关注。同时,作为美国的关键盟友,韩国需在对朝示好与维系盟友关系间找到平衡 —— 尽管此次美国因已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未参与联署,但西方阵营对朝鲜人权问题的关注从未减弱。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立场与李在明政府在无核化问题上的坚定态度形成呼应:政府多次强调 “绝不放弃无核化原则”,将人权议题与安全议题剥离处理,既避免给对朝对话设置额外障碍,也彰显了外交立场的连贯性。
朝鲜方面的强烈反对,为半岛和解进程增添了不确定性。历史上,朝鲜始终将联合国人权决议视为“政治挑衅”,曾明确表示 2014 年的人权调查报告基于 “伪造材料”,是西方国家颠覆政权的工具。对于此次韩国的联署行为,朝鲜暂未直接回应,但参考以往表态,大概率会指责其 “违背和解诚意”,甚至可能采取暂停边境交流等反制措施。这无疑给李在明政府的对朝政策带来考验 —— 如何在坚持人权立场的同时避免对话渠道中断,成为当前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分析指出,韩国可能通过非官方渠道传递 “议题分离” 信号,强调人权关切不影响在无核化、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对话意愿。
从半岛外交的长期维度看,此次决议联署折射出韩国对朝政策的成熟化转向。与文在寅时期 “为对话牺牲议题” 的做法不同,李在明政府试图构建 “多元议题并行” 的外交框架:在军事领域推进《9・19 军事协议》恢复,在经济领域探讨重启开城工业园区,在人权领域则坚守国际社会共识。这种策略既避免了保守派 “强硬压倒一切” 的僵化,也克服了单一和解路线的脆弱性。正如韩国延世大学外交系教授金相淳所言:“将人权与安全、经济议题脱钩处理,反而可能为半岛对话创造更可持续的基础。”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新知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