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明白人牵手法治小记者】唐伟祖:专业绘就乡村治理新图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06 01:27 1

摘要:唐伟祖,男,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九组凌东班微网格长、李家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老娘舅成员。他始终怀揣着高度的责任心,每当邻里出现矛盾纠纷,总是第一时间上前调解。凭借早年积累的建筑行业经验,他在处理土地、围墙等建筑类纠纷时尤为专业。更可贵的是,他坚持学习法

法律明白人

唐伟祖,男,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九组凌东班微网格长、李家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老娘舅成员。他始终怀揣着高度的责任心,每当邻里出现矛盾纠纷,总是第一时间上前调解。凭借早年积累的建筑行业经验,他在处理土地、围墙等建筑类纠纷时尤为专业。更可贵的是,他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处事公平公正,以专业与真诚赢得了村民的深厚信赖,在群众中有口皆碑。

法治小记者

王承宇,男,现就读于海宁市许村中学八年级五班。他热爱主持与演讲,在省、市级各类语言类赛事中,屡获佳绩。2024年,他凭借着富有感染力的声线与对法治精神的深刻洞见,在第九届浙江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的舞台上斩获一等奖的殊荣,更在2023年荣获“海宁市宪法少年”这一极具分量的称号。目前,作为海宁市首批“法治小记者”,他常以灵动的法治宣讲穿梭于校园与社区,如一缕清风,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如一束光,以少年的蓬勃朝气奏响了普法的时代强音。

唐伟祖:专业绘就乡村治理新图景

在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李家村的青砖黛瓦与阡陌巷道之间,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他不仅是村民信赖的“工程通”,也是善解纠纷的“和事佬”,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智囊团”。作为扎根基层的“法律明白人”,唐伟祖与“老杨舒心调解室”的老娘舅们携手,以专业能力与暖心行动,共同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善治的动人篇章。

从“工程人”到“明白人”:

以专业智慧夯实治理根基

唐伟祖的调解之路,扎根于他对乡村建设的深刻洞察与工程实践的长期积累。自90年代起,他便投身工程管理一线,熟稔农村建房、土地规划等领域的技术难点与法律盲区。2023年,李家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两户村民因建房地基高度问题争执不下。唐伟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迅速锁定争议核心——排水系统设计存在缺陷。他现场绘制示意图,结合民法典中相邻权相关规定,创造性提出“梯度排水+共享化粪池”的解决方案,既依法保障了双方权益,又避免了资源浪费与重复施工。这场融合技术与法理的调解,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技术调解经典案例”,充分展现专业力量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关键作用。

从“情与理”到“法与码”:

用创新实践激活乡村善治

在唐伟祖看来,乡村调解不仅是化解纠纷,更是一门融合“情、理、法”的治理艺术。2024年,面对垃圾分类站点选址引发的村民分歧,他并未机械引用法规条文,而是借助“李家播报”平台,组织村民观看其他先进村的成功案例视频。这种“场景化普法”让法律条文变得可感可触,有效促成了共识的形成。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积极推广“民情二维码”,村民扫码即可提交诉求,调解团队实时响应、精准对接。截至2025年,该机制助力村内95%的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得以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正如村民曹大爷感叹:“以前吵架靠嗓门,现在解决问题靠扫码。唐伟祖他们真把法律讲成了我们听得懂的家常话。”

从“调解室”到“全村治”:

以法治根基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唐伟祖的“法律明白人”身份与其工程专业背景相得益彰。他主导搭建“未来乡村集成式治理平台”,将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法治宣传等功能整合为“数字驾驶舱”,实现村务治理“一屏统管”。通过“码上学法”模块,村民可随时随地学习土地承包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2025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平台助力村内法律知识普及率达到98%,法治正日益成为李家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引擎与亮丽底色。

从化解一砖一瓦的邻里纠纷,到推动全村的数字化转型,唐伟祖以“法律明白人”的担当与智慧,成功将法治精神植入乡土社会肌理。他的故事证明,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既需要扎根土地的温情,也离不开专业赋能与法治护航。在这幅“乡风和美、治理有效”的图景中,唐伟祖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两代人的法治接力:“法律明白人”与我的成长

法治小记者 王承宇

我与法律的缘分始于2023年海宁市宪法演讲比赛。备赛时我发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它保障我们受教育的权利,守护每个家庭的劳动成果。成为“法治小记者”后,我在校园里把法律知识用黑板报、主题班会的形式传递给同学们;走出校园,我用采访报道将法治声音带到社区角落。而当我渴望更多实践时,有幸遇见了李家村的“法律明白人”唐伟祖大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法律的真谛,在于心与心的交流。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我正在社区广场给几位爷爷奶奶讲解防诈骗知识。说到一半时,一位戴着草帽、笑容亲切的大伯走了过来,站在人群后认真听着。等我讲完,他没有直接夸我,而是微笑着问了一个让我措手不及的问题:“小朋友,讲得不错。那如果邻居家建房,把排水沟修到你家院子里,该用民法典哪一条来维权呢?”

我顿时愣住了,赶紧低头翻找手中的资料。出乎意料的是,大伯不但没有笑话我,反而从口袋里掏出笔,在我带来的宣传单背面画起了示意图。“你看,”他耐心地解释,“这里可以用相邻权的概念,但关键不是死记硬背法条,而是要提出像‘共享排水管’这样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番话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我对法律的认知——原来,法律的精髓在于切实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背诵冰冷的文字。

这时,旁边的老人告诉我,这位就是李家村有名的“法律明白人”唐伟祖大伯。我早就听说过他的故事,说他调解纠纷时总带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调解案例。

“走,带你去看看真正的普法现场。”唐大伯收起笔,热情地邀请我走进村里的“老杨舒心调解室”。他指着墙上贴着的“民情二维码”对我说:“小宇,法律条文是骨架,但要让它真正活起来,还需要生活的智慧来填充。”

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目睹他调解一起围墙纠纷的全过程。他没有急于引用法律条款,而是先让双方尽情倾诉,然后从笔记本里找出类似的案例,循循善诱,最终提出了一个让两家都欣然接受的方案。调解结束后,他拍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宇,法律不仅要讲得清楚,更要让人心里暖和。”这句话,从此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这段跟随唐大伯学习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作为“法治小记者”的工作方式。回到校园,我不再单纯复述法律条文,而是学着把知识编织成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课间小故事”;去社区采访时,我也更加关注法律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与影响。

令人惊讶的是,唐大伯说他也从我们年轻人身上学到了新东西。看到我们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普法宣传,他也开始尝试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这种相互学习、彼此启迪的互动,让我深感普法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两代人之间温暖的接力。

从唐大伯扎根乡村的“技术调解”,到我用小记者的方式传播法治声音,我们虽然身处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却走在同一条法治传播的道路上。如今在李家村,村民们既习惯扫描“民情码”反映诉求,也愿意聆听我们小记者讲述的法律故事。

这条路还很漫长,但我深信,只要愿意耐心传递,法律就能从纸面的文字,化作每个人内心的认同与信仰。而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法治小记者最朴素、也最坚定的心愿。

以法治视角 看大千世界

邮箱:fzrbzj@126.com

欢迎投稿!

编辑:俞艺伟

来源:法治浙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