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上,市科技局副局长蒲骥介绍,“十四五”期间,市科技局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围绕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按照“锻长板、补短板、聚优势、强转化”的思路,共支持生物医药科研项目310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5亿元,推动142
11月14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政策吹风会,邀请相关部门解读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罗 莉 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
蒲 骥 市科技局副局长
邢雅翕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仲姝婕 市医保局副局长
王 力 市药监局副局长
杨亚平 巴南区政府副区长
吴红坪 西永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科技创新下一步
全力赋能创新药发展
会上,市科技局副局长蒲骥介绍,“十四五”期间,市科技局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围绕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按照“锻长板、补短板、聚优势、强转化”的思路,共支持生物医药科研项目310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5亿元,推动142项药品开发和193项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其中,我市2款1类创新药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普基奥仑赛注射液先后获批上市。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聚焦创新药自主创新研发,一体化推进创新平台搭建、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重庆优势单位创建新药研发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小分子药物、细胞药物、抗体药物等方向,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携手龙头企业建设未来健康、智慧医疗等产业创新综合体,支持产业创新综合体牵头承担市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项目。
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加快聚集高水平人才团队。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对创新药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比如,支持金凤实验打造AI+药物筛选验证、质量控制与评估服务平台,形成覆盖药物研发关键节点的智能化研发支撑体系。
支持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聚焦“人体免疫力解码、评估、干预和重建”创新体系,打造以创新药为核心的可转化干预产品线。支持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搭建AI驱动的药物智慧创制平台,重点布局细胞药物、抗体药物、mRNA药物研发。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持续组织实施市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围绕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点领域,瞄准细胞与基因治疗、脑科学、生物制造等赛道,开展新靶点、新技术、新适应症的药物研发。
对符合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要求的1类创新药、2类改良型新药和生物类似药项目,分步分阶段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专业化转化机构,持续开展成果转化大赛、路演对接、成果展等活动,强化创新药转化企业与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对接合作。强化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方向,鼓励市级种子基金优先投资创新药领域的企业和科创团队,种子基金对单个项目的投资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提质提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持续实施企业科技联合攻关行动计划项目,推动创新药领域培育更多的创新主体。
促进中药守正创新
重庆将打造“巴渝名方”品牌
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邢雅翕介绍,重庆一直高度重视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市卫生健康委将依据职能职责,全面落实《重庆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促进中药守正创新。制定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建立研发激励机制,完善调剂使用机制。建立市级中药制剂研发转化平台,支持建设区域制剂中心,打造“巴渝名方”。
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梳理创新药研发“重大需求清单”和“关键科学问题清单”,凝练形成全市医学科研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攻关任务清单”,通过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分层次支持开展攻关;遴选优势团队、整合优势资源,有组织申报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强化创新平台支撑。遴选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以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等创新活动为功能核心,贯通创新药物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评价的创新链条;推动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进一步赋能全市创新药研发。
促进院企融合创新。通过设置院企联合重大专项、共建院企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搭建院企融合创新平台;鼓励医疗机构承接创新药临床试验和横向科研项目;鼓励医疗机构与创新药物企业以合作研发的方式开展成果转化,加速产出创新产品。
支持创新药入院配备使用。医疗机构根据诊疗范围和临床需求,在应用清单更新发布1个月内召开药事管理会议,按照“应配尽配”原则将应用清单内的产品纳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或者设立临时采购绿色通道;医疗机构不得以用药目录数量和品规、药占比等为由限制创新药应用清单内产品入院。
成立“陪跑”专班
打通医保准入“最后一公里”
会上,巴南区政府副区长杨亚平介绍,作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聚集了众多行业优秀企业,尤其是在抗体、胰岛素、疫苗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发展态势。当前,巴南区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一批“全球首创”“国产替代”的成果加快投产上市。
建强生物医药生态产业圈。梯次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建设,引进了智翔金泰、宸安生物、博唯生物等一批头部企业;组建了规模1亿美元的全市首支生物医药领域QFLP基金;引进皓元医药建成西南最大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生产外包平台,建设全市首个核酸药物研发中心,有望突破我市核酸药物研发生产空白。
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聚集项目超130个,现在巴南区按照“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推进生态圈的建设,支持创新,核心是支持创新药,实际是全链条的支持,这样有利于整个“四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的融合,也有利于“四侧”,特别是政府侧,包括刚才科技、药监、医保等部门都有很多措施,这样是有利于整个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和企业侧形成一个真正的生态优势。
致力于打造“全球首创”成果诞生地。大力推进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这次市里出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对于在园区建设“全球首创”成果诞生地有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
巴南区已经建成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领先的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国内领先的疫苗、抗体药物、胰岛素研发中心,西部领先的动物实验中心,全市首个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共性技术、到产品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目前,园区在研的创新药物已经有56个,这56个药物当中有13个是国家1类新药,有22个已经进入临床,进入Ⅲ期临床的有7个,这些品种当中像狂犬病毒被动免疫双抗是“全球首创”、抗破伤风毒素创新药被国家药审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一周注射一次的长效胰岛素也是市场关注的减重明星药品。
提速在研产品转化上市。坚持市区联动,成立药审服务、医保服务等“陪跑”专班,市级部门非常支持,打通项目建设、药品上市、医保准入“最后一公里”,助力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现在巴南区有6个国内领先创新药进入注册阶段。
目前,国际生物城已经形成抗体药物年产6.4万升、胰岛素年产3000万支、宫颈癌疫苗年产4000万支的生产能力,从明年开始,我们有更多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产品将走向市场,满足患者的需求。
用好“先投(研)后股”
推动科技创新与
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会上,西永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红坪介绍,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通过“链长+链主”的工作机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链,聚焦抗体、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同位素药物等重点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产学研用金”互融互促,系统打造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辖区企业精准生物1类创新药普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是全市首个CAR—T细胞治疗药物;另外,博创医药成为全市首家具备Bs生产许可证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顺利落地1类创新药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是全国首个获批用于他汀不耐受患者的国产PCSK9抑制剂。
下一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将围绕金凤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板大健康产业园等专业化载体,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深化大学城与科学城融合发展,依托大学城内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以及金凤实验室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用好“先投(研)后股”“拨投结合”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突出龙头引领,紧扣精准生物、博创医药等链主企业,积极践行龙头带动效应,加快集聚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发挥好链主企业“主力军”作用,依托“金凤凰”人才政策、“新凤人才”计划,以高品质企业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
优化政策服务,依托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西南分中心等重大服务平台,把审评咨询服务“前置”到研发阶段、“下沉”到生产一线。同时,联动市区两级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研发支持、创新审评审批等方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强化要素保障,针对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推动国有资本与龙头企业、社会资本组建创新药产业基金,聚焦细分领域,投品种、建集群。依托产业链“链长制”改革,针对企业用工用能、外贸进出口等需求,提供“招投服”一体化服务,让企业进得来、扎下根、发展好。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