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8日,由昌平区科协、昌平区教委联合主办,昌平区地震局协办,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和火星人共同承办的 “2025年昌平区科普进校园活动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科技节” 顺利开展。
2025昌平区
科普进校活动
体验科学 放飞梦想
活动概述
2025年10月28日,由昌平区科协、昌平区教委联合主办,昌平区地震局协办,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和火星人共同承办的 “2025年昌平区科普进校园活动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科技节” 顺利开展。
活动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昌平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方案》为核心,聚焦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通过专业的课程支撑、丰富的互动场景与阶梯式实践任务,构建了兼具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科普教育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科普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直接复制、可灵活适配的完整样本。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
本次科技节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有序推进,构建 “科学表演秀+科技互动体验+动手制作” 三大核心环节,在火星人提供的课程、硬件及全流程支持下,实现 “兴趣激发-知识传递-实践应用” 的科学教育闭环,确保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均能获得适配的科普体验。
科技节在庄严而热烈的启动仪式中拉开了帷幕,区科协、区教委及区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学区及学校领导出席活动,学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对科学探索的向往与热情。仪式上,区科协、区地震局等领导向学生赠送科普宣传品,并正式宣布:“2025年昌平区科普进校园活动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科技节启动!”推动着全校科学教育活动迈入新篇章。
全体师生汇聚一堂,共同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充满魔幻色彩的科普魔术表演秀。活动中,火星人老师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奇幻科学探索之旅。
科学表演秀
一场 “魔幻与科学交织” 的魔幻科学秀精彩上演,以 “开场破冰-核心演示-互动深化-总结升华” 的标准化流程展开,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序列,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探索欲。
整场科学秀以 “现象+原理” 为核心模式,通过 “车轮陀螺”“超级掌中火”“粉尘爆炸”“清水变色”“马德堡半球实验” 等经典实验展示,将大气压强、化学变化等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学生通过观察与互动参与,激发科学好奇心,同步提升逻辑思维与探索热情。
表演过程中,教师同步进行原理拆解与知识讲解,设置定向互动提问,邀请学生上台参与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近距离观察、亲手实操中,不仅感受科学现象的奇妙,更建立 “现象背后必有科学原理” 的认知逻辑,同步提升逻辑思维、观察力与探究热情。
科技互动体验
在体育馆内和芯片展区,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过足了 “科学瘾”。本次体验活动集合机器人展示、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等多元载体,为每位学生准备了 “科学闯关手册”,集齐展位印章即可兑换科普礼品,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各体验项目均采用 “展示+讲解+实操” 的标准化模式,兼顾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
示例展示:
机械狗互动
灵活的机械狗能完成走、跑、转圈等动作,甚至能回应学生的手势指令。同学们围在机械狗周围,有的尝试发出指令,有的观察其关节运动,在互动中初步了解 “机械控制” 与 “传感器技术” 的原理。
棉花糖
配置标准化棉花糖机,老师将蔗糖放入设备,通过加热使蔗糖熔化呈糖浆状,利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糖浆甩出,遇冷空气快速凝固形成棉絮状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制作过程,理解蔗糖的熔化与凝固特性,掌握离心力的作用原理,同时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奇妙。
水火箭
采用提供的标准化塑料瓶、加压装置等耗材,现场的老师指导学生按流程完成注水、加压、发射操作,基于牛顿第三定律,讲解反作用力与飞行高度、速度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力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激光炮
明亮的激光从炮口射出,在空中划出清晰轨迹,还能精准击中远处的目标。同学们在安全距离外观察,讨论 “激光为什么能集中传播”,老师趁机讲解 “光的直线传播” 与 “激光的高方向性” 特点,激发对光学的兴趣。
空气炮
老师将现场的纸杯阵列,开展空气炮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到“气流推动物体”的有趣现象,知晓“压缩空气产生冲击力”的原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与探究能力。
特别展位-芯片展
芯片参观展位作为特色板块,吸引学生集中关注。展台按制造流程依次陈列沙子、石英砂等基础原材料,硅块、硅棒、硅片等中间加工件,晶圆、裸芯片等核心部件,以及按比例还原的掩膜版、光刻机模型,完整呈现芯片制造全链条。现场教师结合展品系统讲解各环节技术原理,学生围绕“光刻机工作逻辑” 等问题主动请教,互动交流严谨有序,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对芯片的基础认知。
互动体验环节聚焦光刻关键技术有序开展。教师展示紫外线卡、紫外灯及掩膜板等器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在专业指导下,学生将掩膜板精准覆盖于紫外线卡表面,开启紫外灯后,卡面迅速显现精细纹路,直观感受光刻技术在芯片制造中的应用逻辑。
“眼力大挑战” 环节中,学生紧盯芯片表面微小电路,在规定时间内甄别指定线路差异。大家专注观察、严谨比对,凭借细致判断完成挑战,现场反馈有序高效。通过此次体验,学生深入了解芯片制造的复杂工序及掩膜版、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作用,不仅梳理了芯片技术核心脉络,更激发了对半导体领域的探索兴趣,同步锤炼了观察与动手操作的综合素养。
其他互动体验项目
“眼疾手快”、“3D打印”、“打地鼠”、“写字机器人”等一排排富有创意的科普展览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触摸和尝试,积极参与互动,享受了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的快乐。
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分级制作任务,配备标准化教具包与详细操作手册,确保不同年级学生均能高效完成实践任务。
低年级的学生对“潜望镜”制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双双小手忙碌着,仔细拼装镜筒与镜片。每一次的调整和组装,都让他们对光的反射这一光学奥秘有了更深的理解。当他们成功通过亲手制作的潜望镜看到障碍物上方的景象时,惊喜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初次领略到光学原理的神奇应用。
中年级的学生则投入到了“凹凸镜”的探究世界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触摸、观察镜片的曲面,并在实践中对比凸透镜与凹透镜成像的奇妙差异。在拼装模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合作与分享,共同探讨为什么透过镜片看到的物体会变大、变小或颠倒,对光的折射现象建立了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每一张专注的脸庞都映照着对科学的热爱,从潜望镜到凹凸镜,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用好奇心点亮知识的火炬。这场动手操作的旅程,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亲手完成的科技作品,更在他们心中深深植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让抽象的理论在指尖化为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的热情,提升了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更塑造了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作为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该模式已具备在全国各类学校推广的条件,为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未来,将持续深化科普进校园模式创新,优化课程体系与实施流程,联合全国更多学校及合作伙伴扩大活动覆盖范围,将标准化、高品质的科普资源输送至更多校园,让科学魅力惠及广大青少年,为科技强国建设培育后备力量。
来源:火星人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