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与炎症的认识加深,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尽管以他汀为代表的降脂治疗已广泛使用,仍有大量患者在血脂达标后发生心血管事件,提示我们需将目光投向另一个关键驱动因素——系统性炎症。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与炎症的认识加深,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尽管以他汀为代表的降脂治疗已广泛使用,仍有大量患者在血脂达标后发生心血管事件,提示我们需将目光投向另一个关键驱动因素——系统性炎症。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5)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围绕“ASCVD与炎症和抗炎治疗”这一前沿主题进行了深入分享。本刊特邀李建军教授就炎症在ASCVD中的核心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抗炎治疗证据和现状等问题展开对话。
《国际循环》:近年来,“残余炎症风险”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尽管他汀等降脂治疗已广泛应用,但仍有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您如何看待系统性炎症在ASCVD中的作用?
李建军教授:ASCVD是人类健康和死亡的第一“杀手”。尽管现有证据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的首要可控危险因素,但强化降LDL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即存在残余风险。其中,炎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机制上来看,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机制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就是慢性、进展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涉及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当氧化的LDL和胆固醇在血管壁滞留,会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LDL颗粒形成泡沫细胞,释放信号激活NLRP3炎症小体[1],进而导致白介素-1β(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通过IL-6信号通路刺激肝脏大量合成C反应蛋白(CRP)(图1)[2],形成一个持续放大的炎症级联反应,驱动斑块进展、不稳定,引发心血管事件。
图1. NLRP3炎症小体触发下游促炎信号传导,肝脏产生CRP
现有证据表明,即使ASCVD患者的LDL-C控制良好,但炎症风险仍存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仍有近1/2的ASCVD患者存在炎症风险(hsCRP≥2mg/L)[3-7]。这一组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是增加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管理LDL-C的同时还需要管理炎症。
此外,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是系统性炎症的“重灾区”。尿毒症毒素、氧化应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共同营造了一个强烈的促炎内环境。这种全身性的低度炎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得ASCVD合并CKD患者的预后更差,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升高[8]。因此,对这一人群,评估和干预系统性炎症不仅是科学逻辑,更是临床迫切需求。
当然,目前中国的很多医生对炎症指标的的认知还相对有限。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公布的一项SPARK-CVD China研究[9]纳入了心内科医生1200名,肾内科医生300名,评估中国心内科医生和肾内科医生对系统性炎症及炎症生物标志物的认知和看法。结果显示,虽然73% 的医生认可系统性炎症是ASCVD合并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键驱动因素(图2),但在实际临床中,仅1/3的医生会主动向患者提及系统性炎症,远低于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传统因素。
图2. 参与者对系统性炎症在ASCVD和/或CKD患者中作用的态度(%同意/强烈同意)
这表明存在巨大的“知行差距”——理念上认同,但行动上滞后。因此,临床实践中必须弥合这一鸿沟,将炎症管理从“知识”转变为“实践”。
《国际循环》:hsCRP作为最成熟的炎症标志物,已被写入国内外多项指南。在中国,它的临床应用情况如何?
李建军教授:关于hsCRP其实我在20多年前就写过一个长篇综述,它是一个成熟、稳定且易获取的一种炎症指标,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可评估的。早期的很多医生认为它是一个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所以不足以判断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是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增加,以及指南的推荐,目前hsCR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已经逐步得到充分的认识。例如,《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10]、《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1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12]等均明确推荐hsCRP可作为评估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炎症标志物。尤其是对于已积极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hsCRP≥2.0 mg/L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风险升高的预测因子[13]。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最近发布的《2025 炎症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声明》[14]指出,慢性低度炎症在心血管疾病(CVD)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在多种炎症生物标志物中,hsCRP是临床首选。在二级预防中,CVD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了他汀类药物治疗,hsCRP都是预测复发事件的强有力指标,至少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样有效,应常规检测 hsCRP。在临床稳定的患者中,hsCRP的长期稳定性和变异性与LDL-C和血压相当。
与其他新兴生物标志物相比,hsCRP还具有可及性、稳定性、易检测性和成本效益的优势。其他炎症标志物,如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等虽然也具有预测价值,但预测性能通常不优于hsCRP,且在临床上尚缺乏标准化的商业检测。
尽管得到了指南推荐,但hsCRP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仍存在障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15]中指出,hsCRP>2.0 mg/L的标准是否适合中国冠心病患者还有争议。这反映了当前临床实践的复杂性:既看到了炎症的重要性,又缺乏像“LDL-C
此外,正如前述ESC 2025公布的调研结果所示,临床医生普遍认为“缺乏有效的针对系统性炎症的治疗方法”是管理ASCVD+CKD患者的主要未满足需求之一(34.4%)(图3)。没有“武器”,自然就不愿去“测量靶标”,这也影响了医生检测hsCRP的积极性。所以目前hsCRP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是远远不足的。
图3. ASCVD+CKD诊断和治疗中的未满足需求
《国际循环》:随着秋水仙碱获批用于ASCVD的二级预防,心血管抗炎治疗时代正式开启。能否请您谈谈当前特异性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李建军教授:实际上,炎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被认知已经很长的时间,但一直缺乏特异性抗炎手段。近年来的一系列关键性临床研究,给于我们很大的启示。
CANTOS研究证实了“靶向炎症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且hsCRP≥2 mg/L的患者,与安慰剂相比,卡那奴单抗可显著降低MACE风险和hsCRP水平[16]。亚组分析发现,用药后hsCRP水平降至
COLCOT[18]和LoDoCo2[19]两项大型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则验证了另一种老药新用的策略——低剂量秋水仙碱。这两项研究分别证实,对于近期心肌梗死或慢性冠心病患者,每日服用0.5 mg秋水仙碱,可降低MACE风险。基于这些证据,秋水仙碱已成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用于降低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抗炎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CIRT研究[20]探索了低剂量甲氨蝶呤的作用,但结果未能显示心血管获益。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该研究入选患者没有进行hsCRP的危险分层,而另外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甲氨蝶呤的作用靶点不足以有效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炎症通路。
《国际循环》: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在多项CVOT中也展现出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我们能否认为,其获益部分源于其抗炎效应?这对于未来ASCVD的综合管理策略有何影响?
李建军教授: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降糖、减重,还可降低炎症并改善心血管预后。例如,一项对SUSTAIN 3和PIONEER 1、2、5研究的事后分析[21]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司美格鲁肽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hsCRP水平。在针对非糖尿病超重/肥胖合并CVD患者的SELECT研究[22]中,与安慰剂相比,司美格鲁肽2.4 mg治疗104周后,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降低37.8%(95%CI:-39.7~-35.9)。2025年欧洲肥胖大会(ECO)上公布的SELECT研究二次分析[23]显示,司美格鲁肽组在随机化后早期即显示MACE风险显著降低,且这一早期获益发生在体重显著减轻之前。对于炎症水平的改善可能就是司美格鲁肽发挥早期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从“炎症管理”角度的出发,未来我们仍然期待更具靶向性的抗炎治疗手段。未来的研发方向应致力于开发能够精准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核心炎症通路,例如靶向NLRP3炎症小体通路,同时避免系统性免疫抑制的新型药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残余炎症风险”的安全、高效管理,为更多ASCVD患者带来福音,迎接中国心血管疾病“拐点”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 Poznyak AV, et al. Overview of OxLDL and Its Impac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Focus on Atherosclerosis. Front Pharmacol. 2021 Jan 11;11:613780.
2. Ridker PM. From CANTOS to CIRT to COLCOT to Clinic: Will All Atherosclerosis Patients Soon Be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Lipid-Lowering and Inflammation-Inhibiting Agents? Circulation. 2020 Mar 10;141(10):787-789.
3. Ridker PM. Clinician's Guide to Reducing Inflammation to Reduce Atherothrombotic Risk: 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 J Am Coll Cardiol. 2018 Dec 25;72(25):3320-3331.
4. Peikert A, et al. Residual inflammatory risk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of elevated high-sensitive CRP in a real-world cohort. Clin Res Cardiol. 2020 Mar;109(3):315-323.
5. Carrero JJ, et al. hsCRP Level and the Risk of Death or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Healthcare-Based Study. J Am Heart Assoc. 2019 Jun 4;8(11):e012638.
6. Pagidipati NJ, et al.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 Heart J. 2018 Oct;204:151-155.
7. DuBrock HM, et al.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PLoS One. 2018 Aug 16;13(8):e0201836.
8. Gansevoort RT, et al.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Lancet. 2013 Jul 27;382(9889):339-52.
9. X Liu, et al.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n the role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national study among cardiologists and nephrologists in China. Presented at the ESC Congress 2025, 29 August 1 September 2025, Madrid.
10.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3): 221-255.
1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等.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4): 343-363.
1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 32(7): 603-700.
13. 热依扎∙达吾林, 木胡牙提. 残余炎症风险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4, 14(2): 4409-4415.
14. Mensah GA, et al.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25 ACC Scientific Statement: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J Am Coll Cardiol. 2025 Sep 29:S0735-1097(25)07555-2.
1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6): 615-646.
16. Ridker PM, et al.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with Canakinumab f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7 Sep 21;377(12):1119-1131.
17. Ridker PM, et al. Relationship of C-reactive protein reduction to cardiovascular event reduction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canakinumab: a secondary analysis from the CANTO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8 Jan 27;391(10118):319-328.
18. Tardif JC,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Colchicin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2019 Dec 26;381(26):2497-2505.
19. Nidorf SM, et al. Colchic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0 Nov 5;383(19):1838-1847.
20. Ridker PM, et al. Low-Dose Methotrexate for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Events. N Engl J Med. 2019 Feb 21;380(8):752-762.
21. O. Mosenzon, et al.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congress, 27 September-1 October, 2021
22. Lincoff AM, et al. Sem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Obesity without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23 Dec 14;389(24):2221-2232.
23. Plutzky J, et al. Early Clinical Benefit of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SELECT Trial. Presented at ECO 2025, Malaga, Spain, 13 May 2025.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