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乌蒙山脉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一座古老村落静卧于山水交融处,这就是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青风村,村中“陈家寨子”“徐家寨子”诉说着悠远乡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白云山巅,箐河水面泛起粼粼波光,连片的良田与葱茏林海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青山绿水,风调雨顺”的美丽乡
在乌蒙山脉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一座古老村落静卧于山水交融处,这就是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青风村,村中“陈家寨子”“徐家寨子”诉说着悠远乡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白云山巅,箐河水面泛起粼粼波光,连片的良田与葱茏林海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青山绿水,风调雨顺”的美丽乡村画卷。
村委会视角下种满水稻的青风村
青山绿水蕴新风 古今交融话青风
青风村地处金沙县城北部,距县城仅10公里,县道742如一条玉带贯穿全村。这个形成于明初洪武年间的古老村落,东接金白社区,西邻箐口村,北与仁怀市后山乡接壤,南连西洛街道中心社区。
村名的由来,蕴含着一段变迁史。2007年由青龙村与风吹坝村合并而成,寓意“青山绿水,风调雨顺”。明清时期隶属播州宣慰司,历经多次行政变迁,2016年曾撤村建社区,2021年又恢复青风村建制。
这里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箐河蜿蜒流淌,滋养着3581亩耕地和3000余亩国储林。站在村中远眺,海拔1632.2米的白云山巍峨耸立,山上财神庙、大庙等古迹犹存,铧口尖、黑石头、两扇门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既是当地群众登山健身的好去处,也是金沙县重要的生态屏障。
青风村的教育设施已随时代需求不断演变,20世纪70年代,箐口农中以补习班形式起步,80年代迁至村北,师生自建校舍,规模曾达300人。2017年撤并后改建为青风学校,转型为针对12至17岁轻微违法青少年的特殊教育机构。青龙砖墙小学1981年开办,1990年撤并,旧址曾作村委会和卫生室,2018年后闲置。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青风村展现了乡村教育的时代变迁。
白云山
白云山
岁月流转见证变迁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从煤油灯到小型水电站,从木桩电杆到水泥电杆,青风村的电力发展见证了几代人的奋斗。2002年,渔箐沟水电站建成,全村实现稳定供电;2022年电网升级改造,保障了村民用电无忧。通讯方面,从黑白电视到5G网络全覆盖,青风村紧跟时代步伐,如今3座5G基站矗立村中,让信息高速路直通千家万户。
自脱贫攻坚以来,村内道路建设日新月异,4500米通组路、3500米连户路全部硬化,1400平方米院坝焕然一新。此外。村中120户农户完成危房改造,40多户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建成总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3个,140平方米的卫生室,农家书屋藏书670本。4座便民桥横跨溪流,其中风雨桥、二桥等由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修建,承载着乡情与团结;羊叉土、反背寨两座新桥则得益于政府资金支持,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
青风村通组路
饮水工程更是让村民告别了挑水历史。1989年村民自建水池,2005年水利局实施饮水工程,在白云山和羊叉土黑石头水源地新建6个供水池,让清泉流入每家每户。
农耕传统焕发新生 多元产业齐头并进
青风村历来以农耕见长。清晨,当薄雾还未散尽,村民们便开始在田间忙碌。水田与旱地各占半壁江山,主要种植水稻、油菜、高粱、玉米和小麦。作为传统农业村,青风村现有耕地3581亩,退耕还林2158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高粱、玉米和小麦,养殖业以生猪为主。近年来,该村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相结合,3000余亩国储林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无人机开展水稻飞防作业
2013年村里争取到280亩高粱订单,并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水稻亩产从1000斤提升到1200斤。如今,全村种植高粱280余亩,水稻种植740余亩,油菜650余亩,油菜籽产量100吨。种植业惠及600余户村民。
除了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年出栏约500头。外出务工经济也蓬勃发展,约占35.7%的人口外出务工,主要奔赴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地,务工收入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基层治理谱新篇 乡村振兴添动能
近年来,青风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12月,村党总支下设风吹坝、青龙两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0人、预备党员1人,通过建强组织堡垒,凝聚党群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青风村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格局,依托6名网格员、46名联户长,打造“邻事邻议、邻事邻办、邻事邻管”机制,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矛盾调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2018年成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数字化治理平台“贵政通”的运用,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村内通过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载体,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组织文艺演出、读书推广、公益电影放映等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聚焦弱势群体关爱,开展助老扶幼、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培育文明乡风。通过修订《村规民约》、落实“三务公开”和民主协商制度,确保村务管理透明规范,村民参与度、满意度持续提升。
每年举办的丰收节等农事活动,既传承农耕文化,又增强村民凝聚力。在法治建设中,青风村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民主选举、监督促公平,以科学教育反迷信,以健康活动抵陋习,营造出崇德向善、和谐有序的乡村新风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吹坝红军烈士墓
洪国政烈士墓地
红军堡崖刻字体
人文底蕴润乡愁 红色基因铸忠魂
青风村人文荟萃,清代进士徐久道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1813年登科的进士为官廉能,仕途辗转川浙,历任知县、通判至监试道,以廉能著称,晚年忧国赋诗,现存《养怡斋诗词抄》52首,其墓地位于金沙县城,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革命烈士洪国政等仁人志士。1949年,洪国政在征粮工作中壮烈牺牲,村民冒险安葬并两度迁墓,1968年最终安息于“红军堡”——这里还长眠着1959年村民自发寻回的两名无名红军烈士。2024年,在贵州商学院支持下,村两委对遗址进行整体提升,崖刻“红军堡”巨字、新建花岗岩纪念碑,打造出集红色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精神地标。从这片土地走出的陈培忠将军,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立下战功,后任云南省委副书记。
徐九(久)道墓地
陈培忠将军老宅
在青风场,村民们世代相传的方言生动质朴,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成为亮丽名片,挂花红婚俗保留完整,新郎身披六尺红绸,亲友唱诵吉祥“四言八句”,寓意新人美满幸福。寒食节扫墓挂青,清明节制作清明粑,这些承载着农耕记忆的习俗,成为村民的情感纽带。
挂花红仪式
村民制作的“清明粑”
如今的青风村,春天油菜花海金黄灿烂,秋季稻浪翻滚丰收在望。村民们开发野菜火锅,制作清明粑,既保留传统美味,又吸引游客体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发展思路让这个古老村落焕发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箐河水依旧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青风村的古今变迁。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的村庄,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书写着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故事。
来源:金沙融媒
